"秋云放雨静山林":秋天的云彩带来一场雨,静静地洒落在山林里,
"万壑崩湍共一音":无数的山谷里波涛汹涌,回荡着同一个声音。
"欲记荒寒无善画":想要记下这荒凉寒冷的景象,可惜没有好的画作,
"赖传悲壮有能琴":幸而还有悲壮的琴声,能传达出这深秋的韵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云》是一首宋代诗,也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介绍了诗人王安石独自在荒寒深山中静听秋雨的情景,描绘了万壑崩湍的山洪在耳边如悲壮激愤的乐曲般弹奏的场景。此诗营造了宁静而又不失激荡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即使在宁静环境中内心依旧动荡起伏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受与内心情感的抒发。
2. 分段赏析
“秋云放雨静山林”一句是描写秋日降雨的初始场景。诗人以“放雨”二字赋予秋云主动施为的动感,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暗含拟人意味。秋雨绵密垂空本显喧嚣,但“静山林”三字陡然转折,通过听觉反差凸显山林在雨幕笼罩下的幽邃氛围。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恰如“蝉噪林逾静”的意境营造,将自然界的矛盾状态统一于诗意表达之中。“万壑崩湍共一音”一句展现山水交响的壮阔图景。“万壑”以空间广度强化视觉冲击,“崩湍”借动态描写凸显水流湍急。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崩”与听觉的“音”相勾连,不同山谷的激流在诗人笔下共鸣成统一的声浪。这种艺术处理既符合山间回音的物理现象,又暗合“大音希声”的哲学意境,使自然声响升华为天地玄妙的韵律表达。“记荒寒无善画”一句转入主观抒情,道出艺术表达的困境。诗人面对秋雨山林的荒寒意境,感叹即使最擅长描绘的画家亦难捕捉其神韵。此处“荒寒”二字超越视觉感受,直指心灵震颤的审美体验,与王维“诗中有画”的传统形成对话,揭示艺术表现与心灵感受之间永恒的张力。“赖传悲壮有能琴”一句以音乐作结,构建跨媒介的艺术共鸣。当绘画难以承载诗意时,诗人转向音乐寻求精神共鸣,“能琴”者将视觉意象转化为丝弦震颤,使“悲壮”之情突破媒介限制获得新生。这种艺术转换的构思,既体现宋代文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审美取向,又暗合艺术通感理论,展现跨媒介体验美的可能性。
下一篇:宋·王安石《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