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家家有浊醪":村落里家家户户都有浊酒,
"青旗招客解祗禂":青色的酒旗招揽着客人,帮人洗去旅途的劳累。
"春风似补林塘破":春风似乎在修补破旧的林塘,
"野水遥连草树高":远处的野水连着高高的草树。
"寄食舟车随处弊":漂泊在外,寄居在舟车之间,四处奔波,身体疲惫,
"行歌天地此身劳":行走在天地之间,只能靠歌声来慰藉这劳碌的身心。
"迟回自负平生意":我徘徊不定,辜负了平生的志向,
"岂是明时惜一毛":难道是因为盛世之下,我舍不得放弃那一点点的功名吗?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村落家家有浊醪。”与“寄食舟车随处弊。”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漂泊生活的艰辛与乡村生活的宁静。借景抒情:“春风似补林塘破,野水遥连草树高。”诗人通过对春风、野水、草树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内心的孤独。直抒胸臆:诗人在末句“岂是明时惜一毛。”中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对时代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村落家家有浊醪,青旗招客解袛裯。”诗人开篇描绘了乡村的宁静与质朴。村落中家家户户都有浊酒,酒旗飘扬,招揽着过往的客人。这里的“浊醪”和“青旗”不仅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也暗示了诗人暂时的栖息之所。通过“解袛裯”(解开衣衫)的动作,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放松与接纳。颔联:“春风似补林塘破,野水遥连草树高。”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生机。春风仿佛在修补破旧的林塘,野水与远处的草树相连,构成了一幅开阔的画面。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春风的“补”和野水的“连”,使画面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颈联:“寄食舟车随处弊,行歌天地此身劳。”诗人从乡村的宁静转向自身的漂泊。他寄食于舟车之间,四处奔波,身体疲惫。这一联通过“寄食”和“行歌”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漂泊生活的艰辛。诗人以“舟车随处弊”描绘了旅途的困苦,而“行歌天地此身劳”则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无奈与辛酸。尾联:“迟回自负平生意,岂是明时惜一毛。”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他徘徊不定,辜负了平生的志向,难道是因为盛世之下,他舍不得放弃那一点点的功名吗?这一联通过“迟回”和“惜一毛”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上一篇:宋·王安石《详定试卷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