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定何物":清风究竟是何物,
"可爱不可名":可爱得难以言说形容。
"所至如君子":它所到之处如同君子,
"草木有嘉声":草木都随之发出美好声动。
"我行本无事":我出行本就无事相扰,
"孤舟任斜横":乘孤舟任凭它横斜水中。
"中流自偃仰":在江流中央自在俯仰,
# 偃:仰卧。
"适与风相迎":恰好与清风欣然相逢。
"举杯属浩渺":举杯向浩渺水面致意,
# 属:倾注。,举:一作与。
"乐此两无情":乐在这物我两忘的情衷。
"归来两溪间":归来时行至两溪之间,
# 两溪:苕溪有二源,一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另一源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岩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云水夜自明":夜色里云水自放光明。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以“定何物”设问,点出清风的难以界定;“可爱不可名”直抒喜爱之情,却言其“不可名状”,既写清风无形无质的特性,又赋予其超逸的神韵。开篇不具体描摹风之形态,而以“不可名”的留白,引发对自然之美的想象,为全诗奠定冲淡空灵的基调。“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将清风比作“君子”,写其吹过之处,草木发出美好的声响(“嘉声”),既写实风吹草木的自然之声,又暗赞清风如君子般温润有礼、所到之处皆生美好。以拟人化比喻赋予清风道德属性,既显对风的喜爱,又暗含诗人对君子品格的推崇,物与情、景与志相融。“我行本无事,孤舟任斜横。”“本无事”点出出游的随性,“孤舟任斜横”勾勒小船在水中随意漂荡的画面,“任”字尽显无拘无束的闲适。不写游览的目的,而写“任斜横”的状态,将诗人随遇而安的心境外化为孤舟的自在,于平淡叙事中见超然的旷达。“中流自偃仰,适与风相迎。”“自偃仰”写小船在水中自在起伏,“适与风相迎”则写小船与清风恰好相遇,不刻意、不强求。“自”“适”二字精准传递出人与自然的默契,人随舟动,舟随风行,人与风、与水浑然相融,无分彼此,尽显“道法自然”的闲逸之趣。“举杯属浩渺,乐此两无情。”“举杯属浩渺”写举杯向浩渺水景致意,“乐此两无情”中“两无情”指人与景皆不刻意为之(风无偏爱,人无执念)。看似“无情”,实则是沉醉于自然的极致之乐,不被情感束缚,与浩渺天地相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将闲适之情推向超然。“归来两溪间,云水夜自明。”“归来”点出游览结束,“两溪间”“云水夜自明”描绘夜色中云水自然发光的景象,不写人的感受,而写云水“自明”的本真之美。夜色中的云水无需外光映照而自亮,恰如诗人的心境,无需刻意寻求快乐,自能于自然中体悟宁静。以静谧夜景收束,余味如溪水般绵长,尽显冲淡之美。
下一篇:宋·苏轼《柏石图诗(并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