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时酒盏照灯花":分别的时候,酒盏在灯花的映照下,光影摇曳,
# 酒盏:夏代盛酒之爵。
"知我归期渐有涯":我知道自己的归期渐渐临近。
# 涯:端、头。
"去岁渡江萍似斗":去年渡江的时候,看到的浮萍大如斗,
"今年并海枣如瓜":今年在海边,见到的枣子像瓜一样大。
"多情明月邀君共":多情的明月,我希望能和你一同欣赏,
# 共:指共赏明月之意。
"无价青山为我赊":那无价的青山,仿佛是大自然赊欠给我的美好景致。
# 赊:买也,除欠。
"千首新诗一竿竹":希望你能创作千首新诗,同时也不要忘了持一竿竹,
# 一竿竹:指撑船的长竿。
"不应空钓汉江槎":不要只是在汉江上,空自垂钓着木筏,要有所作为。
# 汉江槎:汉江木。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诗人借明月、青山之景,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豁达乐观的情怀,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韵味。对比:“去岁渡江萍似斗,今年并海枣如瓜”,将去年渡江时如斗大的浮萍与今年海边如瓜般的枣进行对比,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变化,也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趣味性。拟人:赋予明月“多情”的人格化特征,说它邀请友人共赏,使明月这一意象更具情感色彩,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2. 分段赏析
首联“别时酒盏照灯花,知我归期渐有涯”:直接描绘出离别时的场景,酒盏的光影与闪烁的灯花相互映照,渲染出一种温馨又略带伤感的氛围,体现出离别的不舍。“知我归期渐有涯”则表达出诗人对归期的期盼,暗示此次离别并非永别,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去岁渡江萍似斗,今年并海枣如瓜”:运用典故,回忆过去与友人相处的经历。“萍似斗”“枣如瓜”分别描绘了去年渡江时看到如斗般大的萍实,今年沿海而行见到如瓜般大的枣,以夸张的描写体现出时光的流逝,也暗示与友人相聚时光的美好,以及对友人曾以美食热情款待的感谢。颈联“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赋予明月“多情”的特质,仿佛明月也懂得人间的情谊,邀请诗人与友人共赏;“无价青山为我赊”,意为青山美景愿意为了这份情谊而赊欠给诗人,生动地展现出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达出离别后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希望能与友人共享美好景致。尾联“千首新诗一竿竹,不应空钓汉江槎”:再次运用典故,诗人想象未来与友人一起在船上悠闲地唱和新诗,如同当年张骞乘木槎泛游天河般快乐。“不应空钓”表达出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期许,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这种真挚情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