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sòng
zhè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bié
shí
jiǔ
zhǎn
zhào
dēng
huā
zhī
guī
jiàn
yǒu
suì
jiāng
píng
dǒu
jīn
nián
bìng
hǎi
zǎo
guā
duō
qíng
míng
yuè
yāo
jūn
gòng
jià
qīng
shān
wèi
shē
qiān
shǒu
xīn
shī
gān
竿
zhú
yīng
kōng
diào
hàn
jiāng
chá

译文

分别的时候,酒盏在灯花的映照下,光影摇曳,我知道自己的归期渐渐临近。去年渡江的时候,看到的浮萍大如斗,今年在海边,见到的枣子像瓜一样大。多情的明月,我希望能和你一同欣赏,那无价的青山,仿佛是大自然赊欠给我的美好景致。希望你能创作千首新诗,同时也不要忘了持一竿竹,不要只是在汉江上,空自垂钓着木筏,要有所作为。

逐句剖析

"别时酒盏照灯花":分别的时候,酒盏在灯花的映照下,光影摇曳,

# 酒盏:夏代盛酒之爵。

"知我归期渐有涯":我知道自己的归期渐渐临近。

# 涯:端、头。

"去岁渡江萍似斗":去年渡江的时候,看到的浮萍大如斗,

"今年并海枣如瓜":今年在海边,见到的枣子像瓜一样大。

"多情明月邀君共":多情的明月,我希望能和你一同欣赏,

# 共:指共赏明月之意。

"无价青山为我赊":那无价的青山,仿佛是大自然赊欠给我的美好景致。

# 赊:买也,除欠。

"千首新诗一竿竹":希望你能创作千首新诗,同时也不要忘了持一竿竹,

# 一竿竹:指撑船的长竿。

"不应空钓汉江槎":不要只是在汉江上,空自垂钓着木筏,要有所作为。

# 汉江槎:汉江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送徐大正》是苏轼所写的七言律诗。创作于元丰八年九月初的淮安,当时苏轼得知登州诏令,在与徐大正同舟至山阳时,友人以诗相送,苏轼便回赠此诗。诗中,他先点明离别场景,又借景感慨时光流逝,表达对友人接待的感谢。还想象与友人共赏明月,借青山抒发思念。尾联鼓励友人有所作为,不要虚度光阴。整首诗运用多种手法,风格明快自然,饱含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展现出苏轼的旷达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诗人借明月、青山之景,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豁达乐观的情怀,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韵味。对比:“去岁渡江萍似斗,今年并海枣如瓜”,将去年渡江时如斗大的浮萍与今年海边如瓜般的枣进行对比,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变化,也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趣味性。拟人:赋予明月“多情”的人格化特征,说它邀请友人共赏,使明月这一意象更具情感色彩,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2. 分段赏析

首联“别时酒盏照灯花,知我归期渐有涯”:直接描绘出离别时的场景,酒盏的光影与闪烁的灯花相互映照,渲染出一种温馨又略带伤感的氛围,体现出离别的不舍。“知我归期渐有涯”则表达出诗人对归期的期盼,暗示此次离别并非永别,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去岁渡江萍似斗,今年并海枣如瓜”:运用典故,回忆过去与友人相处的经历。“萍似斗”“枣如瓜”分别描绘了去年渡江时看到如斗般大的萍实,今年沿海而行见到如瓜般大的枣,以夸张的描写体现出时光的流逝,也暗示与友人相聚时光的美好,以及对友人曾以美食热情款待的感谢。颈联“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赋予明月“多情”的特质,仿佛明月也懂得人间的情谊,邀请诗人与友人共赏;“无价青山为我赊”,意为青山美景愿意为了这份情谊而赊欠给诗人,生动地展现出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达出离别后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希望能与友人共享美好景致。尾联“千首新诗一竿竹,不应空钓汉江槎”:再次运用典故,诗人想象未来与友人一起在船上悠闲地唱和新诗,如同当年张骞乘木槎泛游天河般快乐。“不应空钓”表达出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期许,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这种真挚情谊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

下一篇:宋·苏轼《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