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老翁误年华":井中老翁虚度了年华,
"白沙翠石公之家":白沙翠石是他的家。
"公来无踪去无迹":您来时无影去时无踪,
"井面团圆水生花":井口圆圆水波生花。
"翁今与世两何与":如今老翁与世事两不相干,
"无事纷纷惊牧竖":何必无事生非惊动牧童。
"改颜易服与世同":改容换服与世人相同吧,
"无使世人知有翁":不要让世人知道有老翁。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首句“井中老翁误年华”此句以“井中老翁”破题,“误年华”直写时光虚掷。苏轼以“误”字暗寓对老翁隐居生活的复杂态度——既含岁月蹉跎之憾,亦隐超脱世俗之慨。“井中”二字将人物活动限定于特定空间,为全诗蒙上神秘色彩,奠定“隐者孤寂”的情感基调。次句“白沙翠石公之家”转写老翁居所:“白沙”“翠石”以色彩对照绘景,白者素净,翠者清逸,勾勒出超凡脱俗的隐居环境。“公之家”以直白表述坐实居所,却以“白沙翠石”的自然物象替代寻常屋舍,暗示老翁与自然相融的生存状态,为“来无踪去无迹”的仙隐特质作铺垫。第三、四句“公来无踪去无迹,井面团圆水生花”前句“来无踪去无迹”以“无”字叠用,状写老翁行迹飘忽,暗合道家“超脱形骸”的哲思;后句“井面团圆”绘井口圆形之态,“水生花”以奇幻景象打破现实逻辑,似见井水荡漾如花开,隐喻老翁虽居井中却与自然共生的玄妙境界。苏轼以“无踪无迹”的虚写与“水生花”的实幻交织,使隐逸形象兼具神秘色彩与诗意美感。第五、六句“翁今与世两何与,无事纷纷惊牧竖”以议论转捩诗意:“与世两何与”言老翁与世事两不相干,“何与”二字强化疏离感;“无事纷纷惊牧竖”谓不必无端惊动乡野牧童,“纷纷”状惊扰之态,“牧竖”以身份代指世俗众人。苏轼以“劝诫”口吻,将老翁的隐逸升华为“不扰世”的生存智慧,既含对隐逸生活的肯定,亦透露出对世俗喧嚣的规避心理。第七、八句“改颜易服与世同,无使世人知有翁”以直白言语收束全篇:“改颜易服”劝老翁改变容貌服饰,“与世同”强调融入世俗;“无使世人知”以祈使句强化隐匿之志。苏轼以“同”与“隐”的矛盾表述,暗合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既避世而居,又不炫示超凡,使“老翁”形象从神秘仙隐回归“大隐隐于市”的现实智慧,尽显其“超世而不违世”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宋·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题李景元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