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yán
yán
zhèng
ér
sān
háng
liǎng
háng
ǒu
ěr
xìng
yǐn
zhǐ
jiě
zuì
zhèng
chūn
fēng
nòng
qún
huì
shí
nián
lái
tóng
huàn
shì
lǎo
bié
zhì
rén
zhù
miè
jīn
zuò
zhǐ
yōu
yōu
shì
shàng
rén
làng
shēng
làng
āi
chén
chí
zhǒng
liáo
ěr
zuò
yuè
shén

译文

写五言诗七言诗就像儿戏,写三行两行也是偶然的。我本性不喝酒却只懂得醉的滋味,正像春风抚弄着各种花卉。四十年来的经历都像虚幻的事情,老了何必分辨愚笨与聪明。古代的人不会长久存在也不会消失,我如今不刻意作为也不停止作为。告诉世间悠闲度日的人们,随意生随意死就像一粒尘埃。洗墨没有池子笔没有坟墓,姑且做些戏事让我的精神愉悦。

逐句剖析

"五言七言正儿戏":写五言诗七言诗就像儿戏,

"三行两行亦偶尔":写三行两行也是偶然的。

"我性不饮只解醉":我本性不喝酒却只懂得醉的滋味,

"正如春风弄群卉":正像春风抚弄着各种花卉。

"四十年来同幻事":四十年来的经历都像虚幻的事情,

"老去何须别愚智":老了何必分辨愚笨与聪明。

"古人不住亦不灭":古代的人不会长久存在也不会消失,

"我今不作亦不止":我如今不刻意作为也不停止作为。

"寄语悠悠世上人":告诉世间悠闲度日的人们,

"浪生浪死一埃尘":随意生随意死就像一粒尘埃。

"洗墨无池笔无冢":洗墨没有池子笔没有坟墓,

"聊尔作戏悦我神":姑且做些戏事让我的精神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书》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首句说自己作诗如同儿戏,偶尔写三两句戏言,性子如同春风弄花般知晓醉意。诗中带有禅意,提到古人既不存在也不消失,自己既不作为也不停止作为。最后告诫世人,人生不过如尘埃,闲来“做戏”只是为了让自己愉悦。这首诗是苏轼后期的作品,透露出些许暮气,体现出他认为一生如梦如幻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苏轼晚年作品,他历经沧桑与患难,把一切都看淡了,诗中明显流露出游戏人生的思想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表达人生感悟的七言古诗。介绍了作者说作诗如儿戏,偶尔消遣;人生四十年如幻,老去不辨愚智;古人不住不灭,自己不作不止;告诫世人如尘,以“做戏”自悦,体现游戏人生的态度。

2. 分段赏析

“五言七言正儿戏,”这句直接说写五言诗、七言诗就像儿戏一样,体现了诗人对作诗的轻松态度。历经世事沧桑后,他不再把作诗当作严肃的事,而是看作消遣,这种心态透露出一种看透一切的洒脱,为全诗游戏人生的基调打下基础。“三行两行亦偶尔。”承接上句,说偶尔写个三行两行,也只是随便为之。进一步强调作诗对他而言只是偶然的消遣,不是刻意为之,更能体现他放松的状态,不被外物束缚,尽显随性自然。“我性不饮只解醉,”诗人说自己本性不爱喝酒,却能体会到醉后的那种自在。这里的“醉”并非真的醉酒,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写出了他不被外物左右,能从生活中找到自在的状态,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正如春风弄群卉。”用春风抚弄百花来比喻自己的状态,春风自由自在地吹拂着群芳,没有刻意,却充满生机。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享受人生、漫不经意的心境,让抽象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四十年来同幻事,”回顾四十年的人生经历,诗人认为都像虚幻的事情一样。这是他历经患难后的感悟,世事变迁、人生起伏在他看来都如泡影,透露出对人生的看淡,带着一丝沧桑后的平静。“老去何须别愚智。”说自己已经老了,何必去分辨谁贤谁愚呢?人到晚年,对世俗的是非对错不再在意,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心态,不再被外界的评价所困扰,进一步深化了看淡一切的情感。“古人不住亦不灭,”认为古人没有长久存活下来的,也算不上真正灭亡。这里融入了禅意,把对古人的看法上升到对生命存在的思考,表达出对生死的超脱,不执着于表象的存在或消失。“我今不作亦不止。”说自己现在既不刻意去“作”,也不刻意去“止”。结合前文的禅意,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不被烦恼所困,任凭事物自然发展,展现出内心的宁静与通透。“寄语悠悠世上人,”这句是对世上众人的告诫,语气平和,像是一位过来人的叮嘱。诗人以自己的经历感悟,想让世人明白一些道理,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后面的话语更有说服力。“浪生浪死一埃尘。”把世人的生生死死比作一粒尘埃,渺小而微不足道。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劝诫人们不必过于在意生死得失,体现出诗人对世事的通透看法。“洗墨无池笔无冢,”提到王羲之洗墨有池,而自己洗墨没有池子,笔也没有归处。通过对比,说明自己不像前人那样执着于功业,而是放下对名利的追求,进一步体现出游戏人生的态度。“聊尔作戏悦我神。”最后说闲来无事做点“戏”事,只是为了让自己心神愉悦。点出全诗的主旨,一切所为都只为自悦,不被外界评价所累,展现出一种纯粹的、顺应本心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题女唱驿》

下一篇:宋·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