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衣不用剪刀裁":那花儿的花瓣如同仙衣,不用剪刀裁剪就自然成形,
"国色初酣卯酒来":这有着国色天香的花儿,像是刚在清晨喝过酒,带着微微的醉意绽放。
"太守问花花有语":太守开口问花,花儿仿佛有了话语,
"为君零落为君开":它为您凋零,也为您盛开。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拟人:“仙衣不用剪刀裁”将牡丹的花瓣比作“仙衣”,赋予花瓣“衣裳”的人类服饰特征,这是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它把牡丹花瓣的自然形态想象成无需人工裁剪的仙衣,仿佛花瓣是由神灵精心缝制,既规避了人类缝制衣物的劳作过程,又凸显出牡丹花瓣浑然天成的精致与飘逸。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不仅生动展现了牡丹花瓣的轻盈柔美、形态曼妙,更传递出诗人对牡丹自然之美的惊叹与赞美,让牡丹在诗句中仿佛化作一位身着仙衣、不染尘俗的仙子,尽显灵动与高贵。用典:“国色初酣卯酒来”中“卯酒”的用典,与古人饮酒习俗相关。卯时(清晨五点至七点)饮酒称“卯酒”,常用来表现微醺的状态,如白居易“卯酒睡初醒”便描绘了晨起饮酒后的轻醉之态。“初酣”则借“卯酒”的典故,赋予牡丹人类饮酒后微醺的情态,仿佛它刚饮过清晨的薄酒,脸颊泛起醉人的红晕,花瓣带着几分慵懒的舒展。这种用典既贴合牡丹盛放时娇艳欲滴、柔媚动人的形态,又以人类酒后的娇憨之态,强化了牡丹的灵动气韵,暗含诗人对牡丹盛放之美的沉醉与赞叹,也让“国色”的雅称更添几分鲜活的情致。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仙衣不用剪刀裁”,把花的花瓣比作“仙衣”,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花轻盈自然的美,语言生动形象,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第二句“国色初酣卯酒来”,用“国色”称赞花的娇艳,又用“初酣卯酒”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赋予花一种像刚喝过早晨的酒一样微醺的情态,展现出花充满生机的美,也流露出对花的欣赏之情。第三句“太守问花花有语”,“太守问花”和“花有语”的描写,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让花好像有了灵性一样,也为下文花的回应做了铺垫。最后一句“为君零落为君开”是花的回应,它把花的生命和“君”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点明了人与花之间的情感联结,传递出一种温情与愉悦,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关系的珍视,也让整首诗在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充满了情趣。
下一篇:宋·苏轼《三部乐·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