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山花无数开":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
# 陌:田间小路。
"路人争看翠軿来":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
# 軿: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翠:青绿色。
"若为留得堂堂去":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
# 堂堂:公然,决然;堂堂正正。指青春。
"且更从教缓缓回":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 从教:听任,任凭。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描绘陌上无数山花绽放、路人争相观看翠车驶来的景象,描写了春日郊游的热闹与美好春光;又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的感慨,展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留恋,表达了珍惜春光、希望时光慢流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衬托:“陌上山花无数开。”一句中“山花”象征自然的鲜活与绚烂,“翠軿”代表精致与尊贵。以山花的明艳映衬王妃的青春活力,以翠軿的华贵烘托王妃的身份与风姿,无需直接描绘王妃的容貌细节,读者便能通过联想感知其美貌与光彩。这种“以物衬人”的手法,既避免了直白刻画的单调,又赋予形象以丰富的想象,使王妃的形象在自然与器物的映衬下更显生动鲜活。渲染:“路人争看翠軿来。”一句中“路人争看”聚焦于围观者的动态,不直接描写王妃归来的仪仗如何盛大、场面如何隆重,而是以众人的好奇与追捧,侧面烘托出王妃的尊贵地位。这种写法的妙处在于,将读者置于“路人”的视角中,通过群体反应的共鸣,强化了场景的真实感与感染力。以“路人争看”的场景渲染王妃归来的盛况,通过旁观者的反应间接展现事件的影响力与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句“陌上山花无数开”,质朴地描绘出乡间小路上漫山遍野的花儿尽情绽放的景象,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风貌。第二句“路人争看翠軿来”,生动呈现了过往行人纷纷被华丽的车辆吸引,争相围观的热闹场面,使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后两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以平实的话语传达出一种豁达的态度:既然无法长久留住美好的事物,那就让它从容、优雅地离去,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坦然与释怀。整首诗通过日常所见之景,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 (其三‘已作’两句)二语艳称千古。
清王士禛《渔洋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