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洗铛":洗干净锅,
# 铛:锅。
"少著水":放少许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 罨:掩盖,掩覆。,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待他自熟莫催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
"火候足时他自美":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好猪肉":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
"价贱如泥土":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
"贵者不肯吃":富贵人家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 解:了解。
"早晨起来打两碗":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猪肉颂》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在结构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讲煮猪肉的方法,主要是用文火闷炖。第二部分写自己吃猪肉的悠闲自得的心情。《猪肉颂》三字中,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作者的颂,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亦充溢着自我满足和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作者巧妙地将看似平凡的烹调艺术,与对人生超越的高远理想紧密融合,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展现出即便身处困境,也能从日常琐碎中寻得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与精神升华的人生哲学。
2. 写作手法
白描:“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出烹饪猪肉的具体步骤和火候要求,清晰呈现出一幅烹饪场景图,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烹饪过程。对比:“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将富贵之人嫌弃猪肉的态度与贫苦之人不懂烹饪猪肉的状况相对比,突出当时猪肉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也从侧面衬托出苏轼发现猪肉美味并钻研烹饪方法的独特与不凡。夸张:“价贱如泥土”运用夸张,极度形容黄州猪肉价格之低,强调其廉价程度,为苏轼选择猪肉作为食材提供经济方面的背景支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抒情:通过描述自己烹饪猪肉、享用猪肉的一系列事情,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抒发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依然能自得其乐、乐观豁达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描绘了烹饪猪肉的准备工作和火候要求。“净洗铛”体现出苏轼对烹饪的认真态度,将锅具清洗干净,为烹饪美食奠定基础。“少著水”点明加水要适量,是烹饪这道菜的关键要点之一。“柴头罨烟焰不起”则强调要用小火慢炖,让柴火烧出没有明火的烟,用这种温和的火候来慢慢炖煮猪肉。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这两句直接点明黄州猪肉的物美价廉,与前文的烹饪方法形成对照,突出了苏轼选择猪肉作为食材的原因。“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猪肉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富贵之人嫌弃猪肉,而贫苦之人又不知如何将其烹饪得美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苏轼发现猪肉烹饪之美的独特眼光。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描绘出苏轼尽情享受自己烹饪成果的画面。早晨起来,盛上两碗美味的猪肉,吃得饱饱的。“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饱得自家君莫管”更是展现出苏轼率真、洒脱的个性,他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正是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积极心态的体现。全篇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场景图。《猪肉颂》三字看似滑稽,实则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苏轼将一道美食的烹饪过程与自己的生活感悟相结合,在赞美猪肉美味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面对被贬黄州的困境,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乐趣,展现出其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使这首《猪肉颂》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 作品点评
《猪肉颂》是苏轼在被贬黄州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它突破了传统诗文题材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视角,生动反映了宋代的饮食文化与社会风貌。苏轼运用白描、对比、夸张等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又不乏诙谐幽默,虽无华丽辞藻,却以平实语句传达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体现苏轼生活哲学的经典表述,引发读者共鸣。
# “在报效无门的情况下,苏轼并不自我沉沦、自暴自弃,他依然非常乐观地对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篇文章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不能看作这是苏轼的游戏文字。
现代原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秘书系系主任、副教授王殿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 有读者或以前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来驳此诗,则过于执矣,不善变通。
现代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美文大观》
下一篇:宋·苏轼《残句爱蜀蘄舒嘉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