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ū
ròu
sò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jìng
chēng
shǎo
zhuó
shuǐ
chái
tóu
yǎn
yān
yàn
dài
shú
cuī
huǒ
hòu
shí
měi
huáng
zhōu
hǎo
zhū
ròu
jià
jiàn
guì
zhě
kěn
chī
pín
zhě
jiě
zhǔ
zǎo
chén
lái
liǎng
wǎn
bǎo
jiā
jūn
guǎn

译文

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逐句剖析

"净洗铛":洗干净锅,

# 铛:锅。

"少著水":放少许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 罨:掩盖,掩覆。,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待他自熟莫催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

"火候足时他自美":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好猪肉":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

"价贱如泥土":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

"贵者不肯吃":富贵人家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 解:了解。

"早晨起来打两碗":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猪肉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作的一篇散文。本篇在结构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讲煮猪肉的方法,主要是用文火闷炖。第二部分写自己吃猪肉的悠闲自得的心情。全篇风格独特,既有生活气息,又蕴含人生哲理,与苏轼一贯的豪放洒脱文风不同。它不仅是对美食的颂歌,更成为苏轼乐观处世精神的生动写照,流传千古,也让“东坡肉”这道美食声名远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生乐观豁达的苏轼到黄州后,“微官”一身轻,畅游长江赤壁,写下了《赤壁赋》等名作。公干之余,他带领家人在城东一块坡地耕种以贴补家用,正是在和乡民的接触中,苏轼发现当地猪肉非常便宜,于是爱做红烧肉的他即兴写下了《猪肉颂》,以记录这一美食创作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猪肉颂》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在结构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讲煮猪肉的方法,主要是用文火闷炖。第二部分写自己吃猪肉的悠闲自得的心情。《猪肉颂》三字中,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作者的颂,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亦充溢着自我满足和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作者巧妙地将看似平凡的烹调艺术,与对人生超越的高远理想紧密融合,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展现出即便身处困境,也能从日常琐碎中寻得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与精神升华的人生哲学。

2. 写作手法

白描:“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出烹饪猪肉的具体步骤和火候要求,清晰呈现出一幅烹饪场景图,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烹饪过程。对比:“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将富贵之人嫌弃猪肉的态度与贫苦之人不懂烹饪猪肉的状况相对比,突出当时猪肉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也从侧面衬托出苏轼发现猪肉美味并钻研烹饪方法的独特与不凡。夸张:“价贱如泥土”运用夸张,极度形容黄州猪肉价格之低,强调其廉价程度,为苏轼选择猪肉作为食材提供经济方面的背景支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抒情:通过描述自己烹饪猪肉、享用猪肉的一系列事情,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抒发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依然能自得其乐、乐观豁达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描绘了烹饪猪肉的准备工作和火候要求。“净洗铛”体现出苏轼对烹饪的认真态度,将锅具清洗干净,为烹饪美食奠定基础。“少著水”点明加水要适量,是烹饪这道菜的关键要点之一。“柴头罨烟焰不起”则强调要用小火慢炖,让柴火烧出没有明火的烟,用这种温和的火候来慢慢炖煮猪肉。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这两句直接点明黄州猪肉的物美价廉,与前文的烹饪方法形成对照,突出了苏轼选择猪肉作为食材的原因。“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猪肉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富贵之人嫌弃猪肉,而贫苦之人又不知如何将其烹饪得美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苏轼发现猪肉烹饪之美的独特眼光。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描绘出苏轼尽情享受自己烹饪成果的画面。早晨起来,盛上两碗美味的猪肉,吃得饱饱的。“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饱得自家君莫管”更是展现出苏轼率真、洒脱的个性,他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正是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积极心态的体现。全篇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生活场景图。《猪肉颂》三字看似滑稽,实则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苏轼将一道美食的烹饪过程与自己的生活感悟相结合,在赞美猪肉美味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面对被贬黄州的困境,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乐趣,展现出其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使这首《猪肉颂》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 作品点评

《猪肉颂》是苏轼在被贬黄州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它突破了传统诗文题材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视角,生动反映了宋代的饮食文化与社会风貌。苏轼运用白描、对比、夸张等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又不乏诙谐幽默,虽无华丽辞藻,却以平实语句传达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体现苏轼生活哲学的经典表述,引发读者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报效无门的情况下,苏轼并不自我沉沦、自暴自弃,他依然非常乐观地对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篇文章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不能看作这是苏轼的游戏文字。

现代原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秘书系系主任、副教授王殿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 有读者或以前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来驳此诗,则过于执矣,不善变通。

现代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美文大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沧洲亭怀古?此诗为沈辽作?》

下一篇:宋·苏轼《残句爱蜀蘄舒嘉代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