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chóng
yáng
zhuó
bēi
zhōng
jiǔ
bào
bìng
dēng
jiāng
shàng
tái
zhú
rén
fēn
huā
cóng
kāi
shū
fāng
luò
xuán
yuán
jiù
guó
shuāng
qián
bái
yàn
lái
mèi
xiāo
tiáo
zài
gān
shuāi
xiè
liǎng
xiāng
cuī

译文

重阳节这天,我独自喝着杯中的酒。带着病起身登上江边的高台。竹叶青酒与我既然没有缘分(指因生病不能饮酒),菊花从现在开始不必再开放了。在这异乡,太阳落山时黑猿在哀哭。故乡在霜前应该有白雁飞回来了。兄弟们和姊妹们都零落分散,各自在哪里呢,战乱和衰老相互催促(让我忧愁)!

逐句剖析

"重阳独酌杯中酒":重阳节这天,我独自喝着杯中的酒。

# 独酌:独自饮酒。一作少饮。

"抱病起登江上台":带着病起身登上江边的高台。

# 起:一作独,一作岂。,抱病:指有病缠身;带着病。

"竹叶于人既无分":竹叶青酒与我既然没有缘分(指因生病不能饮酒),

# 竹叶:指竹叶青酒。

"菊花从此不须开":菊花从现在开始不必再开放了。

# 不须:没必要。

"殊方日落玄猿哭":在这异乡,太阳落山时黑猿在哀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故乡在霜前应该有白雁飞回来了。

"弟妹萧条各何在":兄弟们和姊妹们都零落分散,各自在哪里呢,

# 各何在:都在哪里呢。

"干戈衰谢两相催":战乱和衰老相互催促(让我忧愁)!

# 干戈: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五首(其一)》乃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著。该诗开篇从自身因病而不得不戒酒写起,继而对着盛开的花朵生发诸多感慨。随后,诗中描绘黑猿发出哀伤的啼叫,白雁往南方飞去的景象。通过这些描述,自然地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弟妹的挂念之情。进一步展现出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岁月无情、衰老逼人所带来的感伤。整首诗深刻地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其情感真挚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与百姓疾苦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九日五首》为唐代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夔州登高时创作。此组诗原计划作五首,现今留存四首,值得一提的是,千古名诗《登高》实际上可视为这组诗的第六首,因而《九日五首》对理解《登高》中复杂隐晦的意涵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将二者结合研读,能更好地体会《登高》的深层意蕴。彼时,杜甫身患疾病,身体欠佳,即便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台也颇为吃力,诗中“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便真切地体现了这一艰难情景。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混乱,吐蕃频繁侵扰边境,各地兵荒马乱,百姓苦不堪言。面对如此局面,杜甫在诗中难掩愤慨,发出“干戈(借指吐蕃的侵犯)衰谢(感慨自身年迈体衰)两相催”以及“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的悲叹,深刻表达出对动荡时局的忧虑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抱病登台的情景,营造出凄凉哀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寂寞,对故乡的思念,对弟妹的牵挂,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因年老体衰而产生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人生苦难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诗人描绘了异乡日落时黑猿悲啼,故乡霜前白雁归来的景象。异乡的落日、悲啼的玄猿,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哀伤;旧国白雁来,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借景巧妙地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衬托:正衬,“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以诗人因病不能饮酒,觉得菊花也无需开放,用菊花衬托自己因病不能享受佳节欢乐的郁闷心情,强化了内心的愁苦。直抒胸臆:“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直接发出感慨,直言不知弟妹如今在何处,战争与自己年老体衰相互催逼。直接表达了对弟妹的深切牵挂,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因自身衰老而产生的无奈,情感真挚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独特画面。时处重阳佳节,诗人客居他乡,即便身染疾病,兴致忽起,仍执意登上江边高台,独斟美酒,欲赏秋日盛景。此句生动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即便身处困境,也难掩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洒脱情态跃然纸上。颔联诗意陡然一转,“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依古俗,重阳佳节应饮酒赏菊,可诗人因病不得不戒酒,即便登台,也无缘美酒。满心无奈之下,竟对菊花“发号施令”。这看似任性的言语,实则恰恰反映出诗人对酒与菊的喜爱,往昔的雅好如今难以实现,强烈的反差更凸显出生活的艰难。此联精妙之处还在于杜甫巧用借对手法,以“竹叶青”酒的“竹叶”对“菊花”,一为酒名虚指,一为眼前实景,字面工整,构思新奇,毫无雕琢痕迹,尽显大家风范,成为杜律创新典范,历来为人称道。颈联“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诗人目光远眺,思绪飘飞。身处异地,日落时分,听闻黑猿声声悲啼,不禁潸然泪下;霜秋之际,又见白雁自北方故乡飞来,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他乡与故园的物候对比,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悄然引出。此时,读者方明白,先前诗人对酒、菊的异常态度,根源不仅在于疾病,更因乡愁萦绕心头,难以排解。尾联“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笔触回归自身与亲人。佳节本应阖家团圆,可如今弟妹音信全无,散落天涯。自身又遭逢战乱,岁月流逝,身体渐衰。诗人一边痛斥战乱频仍,如恶魔般不断吞噬生活的安宁;一边感叹时光无情,催己走向衰老。这对“干戈”的愤怒控诉,正是其伤时忧国情怀的直接体现,让整首诗的情感升华到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4. 作品点评

此诗全篇皆对仗工整,诗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转,文风苍劲有力,既具磅礴气势,又饱含真挚性情。诗人虽严守诗律,却不着雕琢痕迹,读来宛如自然流畅的散文。诗中直接抒发议论,却能巧妙结合生动形象,毫无枯燥之感。所绘之景、所述之事,皆与诗人内心深沉的忧思紧密相连。笔端凝聚着浓郁情感,使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充分展现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独有的悲壮风格,令人回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秋下荆门》

下一篇:唐·杜牧《早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