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天下脊":上党是天下的屋脊。
"辽东真井底":辽东就如同深深的井底。
"玄泉倾海腴":神奇的泉水如大海般丰腴。
"白露洒天醴":洁白的露水如天上的甜酒。
"灵苗此孕毓":灵秀的人参苗在此孕育。
"肩股或具体":或许有的如同人的肩股般完整。
"移根到罗浮":把人参的根移种到罗浮山。
"越水灌清泚":用越地的清水浇灌它。
"地殊风雨隔":虽然种植的地方不同,又有风雨相隔。
"臭味终祖祢":但人参的特性还是和它的根源一样。
"青桠缀紫萼":青色的枝桠上点缀着紫色的花萼。
"圆实堕红米":圆圆的果实如同坠落的红米。
"穷年生意足":一整年都充满生机活力。
"黄土手自启":亲自拨开黄土。
"上药无炮炙":上等的药材不需要炮制加工。
"龁啮尽根柢":可以直接嚼食它的根茎。
"开心定魂魄":人参能使人心胸开阔、安定魂魄。
"忧恚何足洗":那些忧愁和怨恨哪里值得一提。
"糜身辅吾生":人参牺牲自身来辅助我的生命。
"既食首重稽":已经食用了,我要磕头表示深深的感激。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夸张:“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滋养人参的泉水和露水的丰美,表现出人参生长环境的优越。景物描写:“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对人参的枝叶和果实进行描写,“青桠”“紫萼”“红米”从颜色上描绘出人参的形态,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人参的外观特点。
2. 分段赏析
“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开篇运用对比手法,将地势高峻的上党比作“天下脊”,地势低洼的辽东形容为“井底”。这种鲜明对比,不仅展现了地域地势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引出人参最初生长的上党地区,暗示此地的独特地理环境为人参生长提供了不凡的根基,为后文写人参的独特品质埋下伏笔。“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极力描绘人参生长环境的优越。“玄泉倾海腴”形象地写出滋养人参的泉水如同大海般丰沛肥沃;“白露洒天醴”则将露水比作天上的甜酒纷纷洒落。通过这样夸张的描写,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人参生长环境的得天独厚。“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在前面铺垫的良好生长环境基础上,说明人参苗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肩股或具体”形象地描述了人参形态与人的肩股相似,暗示人参的灵性与独特,体现出人参的珍贵。“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诗句讲述了人参被移种到罗浮山这一事件,“越水灌清泚”描绘出用清澈的越水浇灌人参,说明即便生长地改变,人们依然用心呵护人参生长。“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尽管种植地发生了变化,两地的风雨气候也有所不同,但人参的本性依然保持。这里强调了人参即便环境变迁,其本质特性未改,暗喻人参的坚贞品质。“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对人参的枝叶和果实进行细腻的景物描写。“青桠”“紫萼”“红米”从颜色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参枝叶的青葱、花萼的紫色以及果实如红米般的形态,使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人参的模样,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展现出人参一整年都充满生机活力的状态。“黄土手自启”仿佛能看到诗人亲自拨开黄土查看人参生长情况,体现出诗人对人参生长的关注与期待,也从侧面反映出人参生长态势良好。“上药无炮炙,龁齧尽根柢”:指出人参作为珍贵的上等药材,无需经过复杂的炮制工序。“龁齧尽根柢”强调人参全身皆可入药,进一步突出人参的药用价值。“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着重强调人参的功效,它能使人心情舒畅、安定魂魄,那些忧愁愤怒在人参的作用下都能被洗净,突出了人参对人身心的积极影响。“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最后表达诗人对人参奉献精神的感激之情。人参不惜“糜身”来辅助人们的生活,诗人在食用之后虔诚地叩首致谢,将诗人对人参的感恩之情推向高潮。
上一篇:宋·苏轼《和张昌言喜雨》
下一篇:宋·苏轼《送刘道原归觐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