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shān
nián
ér
zhì
jiù
shī
yùn
zèng
bǎo
jué
zhǎng
lǎ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huí
néng
dǒu
jiǔ
西
liáng
dàn
ài
zhāi
chú
chǐ
xiāng
jiù
shì
zhēn
chéng
mèng
guò
gāo
tán
wèi
nián
máng
qīng
fēng
ǒu
shān
ē
míng
yuè
liáo
suí
jiǎo
fāng
shǒu
yuàn
shī
lián
jiǔ
zhí
jiāng
guī
zhǐ
máng
máng

译文

谁能够凭借一斗酒就换取凉州刺史之位,只是喜爱寺院斋厨中古法制作的豆豉的香气。过去的事情真的就像一场梦一样过去了,与您畅快的交谈洗去了我这五年的忙碌。清风随意地顺着山的曲折吹拂,明月姑且随着屋角的方向移动。我恭敬地行礼,希望长老怜悯我长久漂泊在外,直接为我在这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指明归途。

逐句剖析

"谁能斗酒博西凉":谁能够凭借一斗酒就换取凉州刺史之位,

"但爱斋厨法豉香":只是喜爱寺院斋厨中古法制作的豆豉的香气。

"旧事真成一梦过":过去的事情真的就像一场梦一样过去了,

"高谈为洗五年忙":与您畅快的交谈洗去了我这五年的忙碌。

"清风偶与山阿曲":清风随意地顺着山的曲折吹拂,

"明月聊随屋角方":明月姑且随着屋角的方向移动。

"稽首愿师怜久客":我恭敬地行礼,希望长老怜悯我长久漂泊在外,

"直将归路指茫茫":直接为我在这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指明归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余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借典故表明自己不慕功利,只爱寺院质朴生活。颔联回忆往昔种种如梦幻般消逝,感慨与宝觉长老的交谈洗去了这五年的忙碌疲惫。颈联借清风、明月的意象勾勒清幽之景。尾联诗人向宝觉长老稽首,表达自己久在异乡的迷茫,渴望长老为自己指明人生的归途,彰显出他与宝觉长老间的深厚情谊。整首诗通过重游金山的经历,抒发了苏轼对时光、人生的思考,展现出对人生归路的迷茫和对长老指引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再度游历金山寺之际,他依循往日诗作的韵律,题赠给宝觉长老,辑录于《十八家诗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整首诗围绕重游金山与宝觉长老重逢展开,展现出自己对未来方向的迷茫及对人生指引的渴望,同时体现出与宝觉长老间深厚情谊。

2. 分段赏析

首联:“谁能斗酒博西凉,但爱斋厨法豉香”,开篇以反问句引出典故,引发读者兴趣。“斗酒博西凉”的典故与“斋厨法豉香”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追逐功名利禄,一边是享受寺院平凡质朴的生活。苏轼以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不热衷于世俗的功利追求,而是钟情于寺院简单纯粹的生活,为全诗奠定了淡泊的基调。颔联:“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诗人在此感慨时光飞逝,过去五年的经历仿佛一场梦般匆匆而过,“真成一梦过”生动地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恍惚感。“高谈”即高谈阔论,与宝觉长老的交谈让苏轼觉得洗去了过去五年的忙碌与疲惫,体现出两人交谈的畅快以及苏轼对与友人相聚交流的珍视,从对时光的感慨过渡到与友人重逢的喜悦。颈联:“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清风仿佛偶然顺着山的曲折蜿蜒,明月也随意地随着屋角的方向移动。“偶”和“聊”字使清风和明月都带上了一种不经意的随性,营造出宁静、闲适的氛围。此联通过写景进一步烘托出苏轼与宝觉长老相聚时内心的平和宁静,同时也展现了金山寺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尾联:“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稽首”这一动作表现出苏轼对宝觉长老的敬重,“愿师怜久客”直接表明自己长久漂泊的境遇,希望得到长老的怜悯。“直将归路指茫茫”则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渴望长老能为自己指明方向。这两句诗将苏轼内心的困惑与期盼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情感真挚强烈,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登州孙氏万松堂》

下一篇:宋·苏轼《无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