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yǐn
jiǔ
èr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táo
shēng
shì
shì
chán
mián
zhī
yún
shì
yǒu
shēng
shí
cùn
tián
jīng
jiā
chù
zhèng
zài
zòng
xīn
shì
wǎng
suǒ
ǒu
jiǔ
zhōng
kōng
bēi
cháng
chí

译文

我比不上陶渊明,能够超脱,不为世事纠缠。怎样才能获得一份自在适意呢,就像陶渊明活着的时候那样。如果内心没有繁杂的俗念如同田地里没有荆棘,美好的境界就在这里了。让自己的心随着事情的发展而自由驰骋,遇到任何事都不再迟疑困惑。偶然间体会到了酒中的乐趣,即便酒杯空了,也常常舍不得放下。

逐句剖析

"我不如陶生":我比不上陶渊明,

"世事缠绵之":能够超脱,不为世事纠缠。

"云何得一适":怎样才能获得一份自在适意呢,

"亦有如生时":就像陶渊明活着的时候那样。

"寸田无荆棘":如果内心没有繁杂的俗念如同田地里没有荆棘,

"佳处正在兹":美好的境界就在这里了。

"纵心与事往":让自己的心随着事情的发展而自由驰骋,

"所遇无复疑":遇到任何事都不再迟疑困惑。

"偶得酒中趣":偶然间体会到了酒中的乐趣,

"空杯亦常持":即便酒杯空了,也常常舍不得放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一)》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之作。内容上,诗人感慨自己难如陶渊明般超脱世事,表达对其自在状态的向往,认为内心纯净无杂念,便能纵心随性,享受生活乐趣。写作手法上,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含蓄蕴藉,以平实言语传达深刻心境与哲思。全诗开篇自谦,后阐述对自在心境的追求。诗中虽未直接写景叙事,却于字里行间展现旷达情怀。该诗体现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以及自身追求超脱的精神境界,以自然之语道深刻之思,耐人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和陶饮酒二十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组诗作,《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一)》为其中的一首。元祐七年(1092)七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充任淮南东路兵马钤辖,并任知扬州事,这组诗便是作于此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直接表明自己难以像陶渊明那样超脱,被世事缠绕的无奈,清晰展现内心感慨。象征:“寸田无荆棘”,以“寸田”象征内心,“无荆棘”象征没有繁杂俗念,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纯净方能获得自在的观点。

2. 分段赏析

“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开篇诗人直言自己不如陶渊明,被世事缠绕,难以摆脱纷扰,流露出对陶渊明能超脱世事的羡慕,以及自身为俗事所累的无奈。“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诗人发出如何才能获得一份自在惬意的疑问,渴望能像陶渊明生活的那般自在,体现出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状态的向往。“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寸田”可指心田,这句是说如果内心没有如荆棘般的烦忧杂念,便是美好的状态。表明诗人认为内心的纯净、无纷扰是生活的佳境,蕴含着对内心宁静的追求。“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意思是倘若能随心应对世事,那么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再心存疑虑。展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即放开胸怀面对生活,便能坦然处之。“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诗人偶尔能体会到饮酒的乐趣,即便酒杯已空,也常常愿意拿着。酒在这里是一种媒介,帮助诗人在微醺中获得乐趣,也暗示他借酒来超脱世事,享受生活中的那份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竹枝词》

下一篇:宋·苏轼《奉和成伯兼戏禹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