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冻合竹无风":山泉凝冻成冰,竹林积雪压枝,无一丝风声,
# 冻合:冻结。
"夜色沉沉万境空":夜色深沉,天地间一片空寂,万物仿佛沉睡。
"试问静中闲侧耳":不妨试着在这静谧之中,闲适地侧耳倾听,
"隔窗撩乱扑春虫":能听到春虫隔着窗户,纷乱地扑腾着。
# 虫:一作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石泉冻合竹无风”描绘了一幅静态的冬日夜景图。“石泉冻合”表明泉水在寒冷的天气中已经冻结,给人一种冰冷、凝固的感觉,让人仿佛看到了泉水停止流动,水面被冰层覆盖的景象。“竹无风”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竹子在没有风的夜晚,静静地伫立着,没有丝毫的摇曳。此句通过对石泉和竹子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清冷、寂静的基调,营造出一种万籁俱寂的氛围,让读者在开篇就感受到了夜的宁静与寒冷。“夜色沉沉万境空”从整体上描绘了夜色的深沉和周围环境的空旷。“沉沉”二字生动地表现出夜色的浓重,仿佛黑暗如实体般压下来,给人一种深邃、幽远的感觉。“万境空”则强调了在这沉沉夜色中,万物都似乎消失在黑暗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空旷、寂寥,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无尽的黑暗和寂静。此句进一步渲染了静谧、空寂的氛围,不仅从视觉上让读者感受到夜色的深沉,更从心理上引发一种空旷、虚无的感觉,为下文诗人在静中侧耳倾听做了铺垫,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灵与宁静。“试问静中闲侧耳”诗人将笔触从对外部环境的描写转向了自身的行为和感受。“静中”承接上文的寂静氛围,“闲侧耳”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闲适的状态和专注倾听的动作。诗人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悠然自得地侧耳倾听,表现出他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和对宁静夜晚的享受。此句是诗歌的过渡句,由景及人,将自然之景与诗人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使诗歌从单纯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为下句听到春虫声做了自然的过渡。“隔窗撩乱扑春虫”诗人在静中侧耳,听到了隔着窗户传来的春虫扑动的声音。“撩乱”一词形容春虫扑窗的声音杂乱无章,仿佛打破了之前的寂静,给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和动感。在这寒冷的冬夜,春虫的出现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却又真实地传达出一种生命的力量和对春天的渴望。此句以动衬静,用春虫扑窗的声音衬托出夜晚的寂静,使静境更显静谧。同时,春虫的出现也给这冰冷、空寂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活力,与前文的寒冷、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命在寂静中依然顽强地存在,给人以希望和温暖,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