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yuán
zhōng
cǎo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xiōng
qióng
shēng
shǔ
dào
bái
zhǐ
lái
jiāng
nán
piāo
liú
dào
guān
yóu
shī
fāng
gān
zhuó
zhuó
cuì
jīng
mǎn
yīn
yīn
qīng
hán
wèi
huā
shí
kuāng
lán
qiū
jié
lǎo
hán
fēi
suǒ
kān
zhú
gēn
shí
duì
wēi
cán

译文

芎䓖生长在蜀地的道路旁,白芷产自江南一带。它们辗转流传到关辅地区,仍然没有失去芬芳与甘甜。它们洁净的翠绿茎叶十分茂盛,寂静中蕴含着清澈的露水。趁着它们还没有开花结果的时候,能够用来装满筐篮。秋天忽然到来,它们已经变得衰老,严寒的苦楚不是它们所能承受的。挖掘根部,收取它们的果实,面对这些微小的植物,我心中感到惭愧。

逐句剖析

"芎䓖生蜀道":芎䓖生长在蜀地的道路旁,

"白芷来江南":白芷产自江南一带。

"漂流到关辅":它们辗转流传到关辅地区,

"犹不失芳甘":仍然没有失去芬芳与甘甜。

"濯濯翠茎满":它们洁净的翠绿茎叶十分茂盛,

"愔愔清露涵":寂静中蕴含着清澈的露水。

"及其未花实":趁着它们还没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可以资筐蓝":能够用来装满筐篮。

"秋节忽已老":秋天忽然到来,它们已经变得衰老,

"苦寒非所堪":严寒的苦楚不是它们所能承受的。

"斸根取其实":挖掘根部,收取它们的果实,

"对此微物惭":面对这些微小的植物,我心中感到惭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八)》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作。前四句讲述芎穷和白芷从不同产地漂流到关辅仍保持芳甘的经历,寄寓着对它们坚韧品性的赞美;中间四句描绘它们生长茂盛、可被采摘利用的状态,体现出其自身价值;后四句写它们因苦寒衰老及被取用的过程,表达出对微小生命的同情与尊重。此诗语言平实,而情感真挚,包含着对植物生长历程的细致感知,传递出对微小事物的关注与体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芎䓖生蜀道”,开篇点明芎䓖生长的地点“蜀道”,蜀道向来以偏远著称,这就为芎䓖增添了几分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此句以平实的语言交代植物的生长之地,没有过多修饰,却为下文写其漂流做了铺垫,让芎穷的形象从生长之初就有了具体的背景。“白芷来江南”,转向白芷,点明其来自“江南”,江南与蜀道一南一北,形成地域上的对比。这句与上句结构相同,以同样平实的方式介绍白芷的产地,两种植物来自不同地域,却有着相似的经历,为后文共同“漂流到关辅”埋下伏笔。“漂流到关辅”,写出芎穷和白芷离开原产地,辗转来到关辅地区的过程。“漂流”一词赋予两种植物以动态,仿佛它们如人一般经历了辗转迁移,既承接了前文对产地的介绍,又让两种植物的经历有了连贯性,暗含着对它们漂泊状态的关注。“犹不失芳甘”,描绘出两种植物漂流到关辅后依然保持芬芳与甘甜的特质。“犹不失”三字强调了它们没有因环境变化而失去本真,在漂泊之后仍能保持自身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植物品性的赞美,也暗含着对坚韧品格的肯定。“濯濯翠茎满”,聚焦于植物的形态,“濯濯”写出茎叶洁净鲜亮的样子,“翠茎满”则表现出茎叶生长茂盛的状态。这一句通过对植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展现出它们在关辅地区依然保持着生机,让“犹不失芳甘”有了外在的体现,进一步凸显其生命力。“愔愔清露涵”,描写植物上蕴含着清澈露水的状态,“愔愔”营造出安静的氛围,清露的存在让植物更显洁净清新。这一句以细腻的笔触刻画植物的细节,与上句的“翠茎满”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展现植物的美好,让它们的形象更显鲜活。“及其未花实”,点出时间节点,在它们还未开花结果的时候。这一句承接前文对植物生长状态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其用途的叙述,为下文“可以资筐蓝”做了铺垫,让内容的推进更为顺畅。“可以资筐蓝”,写出此时的芎穷和白芷能够被采摘装筐的用途。“资筐蓝”表明它们具有实用价值,这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也让前文对它们美好形态的描写有了实际的意义,展现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联。“秋节忽已老”,写出秋天到来后,两种植物逐渐衰老的状态。“忽已老”传递出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与前文的“翠茎满”形成对比,展现出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也流露出对它们由盛转衰的淡淡惋惜。“苦寒非所堪”,点出衰老的原因之一是难以承受严寒的苦楚。“苦寒”写出环境的恶劣,“非所堪”则直接表明植物无法承受这样的环境,这既是对植物衰老的解释,也让对植物的关注中多了几分同情。“斸根取其实”,描写人们挖掘它们的根部、收取果实的行为。这一行为是对植物剩余价值的利用,承接前文的衰老与苦寒,展现出植物在生命末期依然被赋予价值,让它们的一生有了完整的体现。“对此微物惭”,以诗人的感受作结,面对这些微小的植物,心中生出惭愧之情。这一句将对植物的描写转向自身的情感,既呼应了前文对植物一生的叙述,又让情感得到升华,传递出对微小生命的尊重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太白词》

下一篇:宋·苏轼《侯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