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子在汶上":舒子在汶上,
"闭门相对清":关着门独自享受清静。
# 闭门相对清:舒焕试举人郓州。
"郑子向河朔":郑子前往河朔,
# 郑子向河朔:郑仅赴北京户曹。
"孤舟连夜行":独自乘舟连夜赶路。
"顿子虽咫尺":顿子虽近在眼前,
"兀如在牢扃":却像被关在牢狱里一样难以相见。
# 兀如在牢扃:顿起来徐试举人。
"赵子寄书来":赵子寄来书信,
"水调有余声":信中仿佛还留有《水调歌头》的余韵。
# 水调有余声:自注:今日得赵杲卿书,犹记余在东武中秋所作《水调歌头》。
"悠哉四子心":四位友人的心境悠然,
"共此千里明":共同沐浴在这千里共照的明月之下。
"明月不解老":明月不懂得衰老,
"良辰难合并":美好的时光却难以相聚。
"回头坐上人":回头看看座中的人,
"聚散如流萍":相聚与离散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不定。
"尝闻此宵月":曾听说这中秋之夜的月亮,
"万里同阴晴":万里之内阴晴相同。
# 万里同阴晴:自注: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贾人常以此候之,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
"天公自著意":天公自然是有意安排,
"此会那可轻":这样的相聚可不能轻视。
"明年各相望":明年大家只能互相遥望,
"俯仰今古情":在俯仰之间体会古今相通的情怀。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分别写四位友人的境况:舒子在汶上闭门静处,郑子乘舟连夜赴河朔,顿子虽近却似被囚禁,赵子寄书带来《水调》余韵,以不同场景展现友人各在一方的状态。“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由友人境况转入共同的月色,写四人虽相隔千里,却共享同一轮明月,心有所通,暗含对友人的牵挂。“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将明月的永恒与良辰的难再作对比,感叹时光流转中,相聚的美好时刻格外珍贵。“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以流萍比喻座中之人的聚散,形象写出人生相聚短暂、离散无常的感慨。“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说中秋月万里同阴晴,是天公有意安排,强调当下相聚的难得与可贵。“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预想明年只能遥遥相望,在今昔对比中,流露对时光易逝、人生聚散的怅惘,以及对古今共通之情的体悟。
下一篇:宋·苏轼《太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