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苦信书":书生苦于迷信书本,
"世事仍臆度":世事仍靠主观揣度。
# 臆度:臆,通意。
"不量力所负":不估量自身能背负的,
"轻出千钧诺":轻易说出千钧重的诺言。
# 千钧诺:一作千金诺,古以三十斤为钧。
"当时一快意":在当时一下子感到畅快得意,
"事过有余怍":然而事情过去之后,内心却残留有愧疚。
# 怍:惭愧。
"不知几州铁":不知要用几州的铁,
"铸此一大错":铸造这一个大错误。
"我生涉忧患":我这一生经历忧患,
"常恐长罪恶":常担心滋长罪恶。
"静观殊可喜":静静地观察世事,有很多值得欣喜的地方,
"脚浅犹容却":而且过去的过错还不深,还能够避免继续犯错。
# 却:退。
"而况钱夫子":何况钱先生您呢,
"万事初不作":对于所有的事情,一开始就不轻易去做。
"相逢更何言":相逢还有什么话说,
"无病亦无药":无病自然也无需药。
# 无病亦无药:无病亦无所谓药。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赠别诗。全诗通过写苏轼反思自己年轻时轻率许诺、处事不周的过错,表达了对人生阅历的感悟,并赞赏钱道人淡泊无争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无病亦无药”一句,化用孙登长啸的典故:孙登是三国时期的隐士,隐居在苏门山,阮籍曾去拜访他,与他谈论世事,孙登始终不回应,只是长啸一声,阮籍领会其意便离开了。苏轼在此诗中,面对朝廷党争激烈、“乌台诗案”前夕的紧张时局,不直言对世事的担忧,而是以“无病亦无药”暗合孙登长啸的含蓄之道,表面说没有疾病就无需药物,实则借典故的含蓄特质,将对时局的隐忧藏于诗句之中,让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委婉。对比:“书生苦信书”与“世事仍臆度”形成对比,前者写书生盲目迷信书本,后者写其用主观臆测看待世事,突出了教条主义脱离实际的弊端。夸张:“轻出千钧诺”中,“千钧”极言承诺的分量之重,用夸张手法突出轻率许诺的后果会如千钧之力般沉重,强化对这种行为的批判。比喻:“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将过错比作需要用几州铁才能铸造的“大错”,以形象的比喻放大错误的严重性,让批判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书生群体的盲目信从。“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这两句,如一把利刃剖开了教条主义的症结——那些困于书本的读书人,总以刻板的认知去揣度复杂多变的世事,终究与现实脱节。而“轻出千钧诺”更是当头棒喝,提醒人们切勿轻易许下重诺,要知道一句不负责任的承诺,往往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其危害如同千斤重担压身,让人不堪重负。诗的中段,苏轼转向对自我处世之道的深刻反思。“我生涉忧患”短短五字,道尽了他半生历经的风雨坎坷,字里行间满是饱经世事的沧桑,更显其时刻警醒、不敢懈怠的自警之心。“脚浅犹容却”则展现出他在仕途沉浮中的清醒——既然过往的过错尚浅,未来的进退便更需审慎,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既不冒进也不盲从。至于末四句,更是全诗主旨的点睛之笔。“万事初不作”一句,巧妙融入了道家“无为”的智慧,主张行事前当静观慎思,不轻易妄动,顺应事物本然的规律。而“无病亦无药”看似平淡,实则化用了孙登长啸的典故:三国时孙登隐居苏门山,遇阮籍造访,始终默然以对,仅以长啸回应其问询,将千言万语藏于无声之中。苏轼借此典故,不直言时局的动荡不安,却让那份对朝堂纷争的隐忧,如同孙登的长啸般,在诗句之外悠悠回荡,含蓄而深沉。
上一篇:宋·苏轼《夜烧松明火》
下一篇:宋·苏轼《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