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xiào
qiáng
wēi
juàn
xíng
yōu
bǎo
jiāng
měi
rén
yuē
zài
西
xiāng
zhǐ
kǒng
àn
zhōng
rèn
xiāng
fēng
fān
màn
sān
gēng
yuè
dào
chuáng
diàn
wén
shuǐ
liáng
nóng
guī
yǒu
cán
zhuāng

译文

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半夜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残妆。

逐句剖析

"笑怕蔷薇罥":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

# 笑怕蔷薇罥:据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隋宫“小黄门映蔷薇丛调宫婢,衣带为蔷薇罥结,笑声吃吃不止”。罥,挂住。

"行忧宝瑟僵":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

# 行忧宝瑟僵:据《汉书·金日磾传》记载,有莽何罗擅自闯入宫门,被汉武帝卫士金日磾发现,他迅速向室内躲避,忽然触着宝瑟,立刻吓得昏死过去。

"美人依约在西厢":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

# 美人依约在西厢:唐元稹《莺莺传》记崔莺莺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正房西侧的房子。

"只恐暗中迷路":怕在黑暗中迷了路,

"认余香":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 认余香:辨认香气来寻路。

"午夜风翻幔":半夜风吹动了幔帐,

# 幔:帷帐。,午夜:半夜。

"三更月到床":月光照到了床边。

# 三更月到床:《莺莺传》:“是夕,旬又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簟纹如水玉肌凉":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

# 凉:同“梁”。,簟:竹席。唐李商隐《惆怅》诗:“水纹簟滑铺牙床。”

"何物与侬归去、":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

# 侬:我。

"有残妆":只有留下的残妆。

# 残妆:指残留的妆饰物。《莺莺传》写张生“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身”,其意或由此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歌子·有感》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段朦胧幽会场景。上阕写女子赴约时既期待又忐忑的心理,“笑怕”“行忧”生动展现其娇羞与谨慎,“依约在西厢”“认余香”则暗含对约会的向往与担忧。下阕转写幽会后的余韵,“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以景衬情,营造静谧又略带孤寂的氛围,“簟纹如水玉肌凉”以触觉写心境,末句“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以“残妆”这一私密物件收束,余味悠长。全词语言清丽,情感含蓄深婉,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景物烘托,展现了苏轼对人性情感的深刻体察,兼具艳情与空灵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正月,苏轼于徐州收到友人章楶寄赠的崔徽画像,此画像让他不禁联想到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心有所感,遂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情词。词中以幽会为背景,细腻刻画了女子赴约时的娇羞忐忑与幽会后的孤寂怅惘,通过“西厢”“残妆”等意象,含蓄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留恋。全词语言清丽婉约,情感细腻动人,营造出朦胧幽美的意境,展现了古典爱情题材的独特韵味。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凉。”这几句词不直接描述幽会这一核心情事本身,而是精心选取了午夜时分风吹动帐幔、三更时刻月光洒落在床榻之上、竹席的纹理如同清凉的水波以及女子肌肤的凉意等景象。通过对这些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从侧面巧妙地烘托出幽会的氛围,让读者能够凭借这些生动的景象,自行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致,这种笔法极为含蓄且巧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用典:“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此句巧妙地运用了与男女情爱相关的典故。这些典故原本多用于描绘男女相会时那种娇羞、谨慎的细腻情态。苏轼在词中化用这些典故,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想要赴约幽会时的复杂心理。既害怕蔷薇的枝蔓勾住自己的衣衫,又担心弹奏宝瑟的声音会泄露自己的行踪,借典故中类似的细腻情态,将主人公既满怀期待又担心被他人察觉的隐秘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3. 分段赏析

上片主要写张生偷偷赴约的心理。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刻画他要和心上人见面时,生怕被别人撞见的心态。接着说明约会的事,“美人”是亲昵的称呼,“西厢”来自《莺莺传》,并非巧合,而是暗合“待月西厢下”的诗意,是专门写崔莺莺和张生故事的标志。之后再写他在暗处摸索前行时的独特心理,描写得很细致。下片写张生约会和离开时的感受。前三句写约会,字面上只写出对“风”“月”“竹席纹理”和“肌肤”的视觉或触觉感受,只是从侧面略作描绘,把相关情事藏在背后,这种艺术处理很巧妙。“三更月到床”这句,和《莺莺传》里的相关描写也十分契合。结尾一句写离开时的感受,又和《莺莺传》中相关内容完全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喜得鼻观先通。(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强自慰,亦誉美人,至矣。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二

# 末句即《会真记》(即《莺莺传》)“靓妆在臂”之意。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七

# 东坡词“行忧宝瑟僵”,乃用《汉书·金日磾传》“行触宝瑟僵”语,解者顾引行密给朱延寿病目行触柱僵,有何干涉?乃知注书之难,东坡、放翁犹不敢居,有以也。按:东坡《南歌子》凡十九首,此其第十四,题作《有感》,起二句云:“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七

# 东坡《南歌子》“行忧宝瑟僵”,用《汉书·金日磾传》“行触宝瑟僵”语。解者引杨行密给朱延寿事,误。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荆州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戎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