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pín
shì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cháng
gēng
cán
yuè
gěng
gěng
xiāng
dàn
xīn
huī
qīng
tiān
jīn
shuí
zhī
zhī
fēi
zuò
jiǔ
yuán
yuān
míng
guī
dào
yōu
rén
táng
táng
shuí
yǒu
qiān
liáng
bēi
qiān
huì
zhōu
nián
shí
jiàn
jiǒng
chóng
jiǔ
ěr
zūn
xiāo
rán
nǎi
yuān
míng
pín
shì
piān
xià
gāo
ān
xīng
zhū
zhí
bìng
lìng
guò
tóng
zuò

译文

长庚星与残月在夜空中相邻互相依傍,光辉闪耀仿佛彼此依靠不离。用我这从早到晚深切挂怀的心情,珍惜这转瞬即逝的月光。苍天从未区分古今,但又有谁能察觉太阳正悄然飞逝。我希望能归于九原,独自与陶渊明同归。平庸之人从不为自己的精神贫乏而悲伤,反而担忧我这样的人是否挨饿。堂堂正正之人怎会陷入这种困境,即便拥有千匹马的财富也实在可悲。我迁居到惠州已经一年了,衣服和食物逐渐变得窘迫,重阳节已经临近了,酒杯和食器空荡荡的一片冷清。于是和陶渊明的《贫士》诗(组诗)共七首。用来寄给许昌、高安、宜兴等地的子侄辈,并且让他们过来一起创作。

逐句剖析

"长庚与残月":长庚星与残月在夜空中相邻互相依傍,

# 长庚:即金星,黎明时现于东方。

"耿耿如相依":光辉闪耀仿佛彼此依靠不离。

# 耿耿:光明貌。

"以我旦暮心":用我这从早到晚深切挂怀的心情,

"惜此须臾晖":珍惜这转瞬即逝的月光。

# 须臾:光明貌。

"青天无今古":苍天从未区分古今,

"谁知织乌飞":但又有谁能察觉太阳正悄然飞逝。

"我欲作九原":我希望能归于九原,

#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

"独与渊明归":独自与陶渊明同归。

"俗子不自悼":平庸之人从不为自己的精神贫乏而悲伤,

"顾忧斯人饥":反而担忧我这样的人是否挨饿。

# 斯人:指陶渊明。

"堂堂谁有此":堂堂正正之人怎会陷入这种困境,

# 堂堂:高大貌。

"千驷良可悲":即便拥有千匹马的财富也实在可悲。

"余迁惠州一年":我迁居到惠州已经一年了,

"衣食渐窘":衣服和食物逐渐变得窘迫,

"重九伊迩":重阳节已经临近了,

"樽俎萧然":酒杯和食器空荡荡的一片冷清。

"乃和渊明《贫士》七篇":于是和陶渊明的《贫士》诗(组诗)共七首。

"以寄许下、":用来寄给许昌、

"高安、":高安、

"宜兴诸子侄":宜兴等地的子侄辈,

"并令过同作":并且让他们过来一起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陶贫士七首(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中的一首。借助伯夷、叔齐、颜回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抒发了安于贫困、坚守道义的心志。诗前小序里“我迁居惠州一年,衣食逐渐窘迫”一句,直接说明了当时生活的贫困处境。诗中“佳辰爱重九,芳菊起自寻”等句子融入了重阳节的意象,寄托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向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陶渊明志趣相投的情怀,诗中提到世俗之人根本不理解陶渊明,而苏轼的创作却显得意味深远、风格浑厚。整组诗被收录在《苏轼全集》中,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创作与陶渊明一脉相承的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圣二年(1095),苏轼被贬到惠州期间创作了这组诗。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提到:“先生的诗原本与李白、杜甫风格相近,晚年尤其喜爱陶渊明,几乎追和了他所有作品。”这里说的“晚年喜爱陶渊明”,主要指他晚年贬官惠州、儋州时对陶诗的特别偏爱。其实苏轼写和陶诗,最早是从元祐七(1092)在扬州任知州时开始的,当时他仅和了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但真正大量创作和陶诗,是在抵达惠州贬所之后。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至惠州,第二年生活陷入困顿,他在《和陶贫士七首》的序言里写道:“我迁居惠州一年,衣食逐渐窘迫”,这表明他是以陶渊明《贫士》诗自比的创作意图。尽管此时苏轼处境艰难,却仍通过和陶诗来安慰子侄,表达自己豁达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贫士志与和陶情怀诗。介绍了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创作此诗的背景,抒发安于贫困、坚守道义的心志,表达了与陶渊明志趣相投的情怀,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坚守精神追求的品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依。”把长庚星和月亮当作人来写——它们彼此相伴,流露出诗人对晚年时光的珍视。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依。”描绘夜空景象,长庚星与残月交相辉映,似彼此依靠,营造出清冷而静谧的氛围。“耿耿”二字突出星月的明亮,既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也暗含诗人孤寂中寻求陪伴的心境。接着“以我旦暮心,惜此须臾晖”,由景及情,诗人以“旦暮”代指从早到晚的漫长时光,用“须臾晖”形容星月短暂的明亮,将对自然微光的珍惜,延伸为对生命中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诗的开头,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长庚星和月亮当作人来写——它们彼此相伴,仿佛总也看不够彼此,小心地珍惜着每一刻交汇的光亮。这样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晚年时光的珍视。“青天无今古,谁知织乌飞。”两句转向对宇宙与时间的哲思。“青天”亘古不变,而“织乌”(代指太阳)每日飞驰,这种永恒与流逝的对比,暗含时光悄然、无人察觉的怅惘。诗人由具体的星月之景,延伸到对天地运行的宏观观察,视野逐渐开阔,情感也从孤寂转向深沉。“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笔锋一转,直抒胸臆。“九原”指墓地,诗人希望死后能与陶渊明同归,直接表达对陶渊明的深切追慕。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代表,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品格正是诗人所向往的,此句既是对精神共鸣的追寻,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诗人描绘了这样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太阳也像织布的梭子一样,在天际来回穿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刻画,诗人表明了自己想要像陶渊明一样远离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意。“俗子不自悼,顾忧斯人饥。”以对比手法深化主题。世俗之人不懂得自我省察、哀伤内心的空虚,反而操心他人的温饱,看似批评“俗子”的庸俗,实则讽刺他们被物质与俗务束缚,不懂真正的精神追求。最后“堂堂谁有此,千驷良可悲”收束全诗,“堂堂”赞陶渊明品格高洁,“千驷”代指财富权势,诗人认为即便拥有千匹宝马(象征巨富),也换不来陶渊明这般精神境界,进一步强调对高洁品格的推崇,以及对世俗价值的否定。“俗子不自悼,顾忧斯人饥。堂堂谁有此,千驷良可悲。”诗人对比了普通人和那些位高权重者的不同:普通百姓总在为填不饱肚子发愁,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根本不会在意千万匹战马是否会因缺粮而受饿。这里,诗人其实是在表达对百姓忍饥挨饿的同情。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借助拟人手法和贴切的比喻,更真切地传递了诗人的内心想法。虽然苏轼来到惠州后,觉得这里的风土人情不错,但世俗的纷扰仍让他感到压抑。加上当时朝廷没有及时给他发放生活所需的费用,又不允许犯罪官员的家属在贬谪地附近任职,他的儿子苏过原本在南雄当县令,也被调换了岗位,这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不禁感慨“只能独自与陶渊明作伴归隐”的无奈,最终坚定了远离世俗、归耕田园的念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荆州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