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与残月":长庚星与残月在夜空中相邻互相依傍,
# 长庚:即金星,黎明时现于东方。
"耿耿如相依":光辉闪耀仿佛彼此依靠不离。
# 耿耿:光明貌。
"以我旦暮心":用我这从早到晚深切挂怀的心情,
"惜此须臾晖":珍惜这转瞬即逝的月光。
# 须臾:光明貌。
"青天无今古":苍天从未区分古今,
"谁知织乌飞":但又有谁能察觉太阳正悄然飞逝。
"我欲作九原":我希望能归于九原,
#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
"独与渊明归":独自与陶渊明同归。
"俗子不自悼":平庸之人从不为自己的精神贫乏而悲伤,
"顾忧斯人饥":反而担忧我这样的人是否挨饿。
# 斯人:指陶渊明。
"堂堂谁有此":堂堂正正之人怎会陷入这种困境,
# 堂堂:高大貌。
"千驷良可悲":即便拥有千匹马的财富也实在可悲。
"余迁惠州一年":我迁居到惠州已经一年了,
"衣食渐窘":衣服和食物逐渐变得窘迫,
"重九伊迩":重阳节已经临近了,
"樽俎萧然":酒杯和食器空荡荡的一片冷清。
"乃和渊明《贫士》七篇":于是和陶渊明的《贫士》诗(组诗)共七首。
"以寄许下、":用来寄给许昌、
"高安、":高安、
"宜兴诸子侄":宜兴等地的子侄辈,
"并令过同作":并且让他们过来一起创作。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贫士志与和陶情怀诗。介绍了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创作此诗的背景,抒发安于贫困、坚守道义的心志,表达了与陶渊明志趣相投的情怀,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坚守精神追求的品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依。”把长庚星和月亮当作人来写——它们彼此相伴,流露出诗人对晚年时光的珍视。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依。”描绘夜空景象,长庚星与残月交相辉映,似彼此依靠,营造出清冷而静谧的氛围。“耿耿”二字突出星月的明亮,既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也暗含诗人孤寂中寻求陪伴的心境。接着“以我旦暮心,惜此须臾晖”,由景及情,诗人以“旦暮”代指从早到晚的漫长时光,用“须臾晖”形容星月短暂的明亮,将对自然微光的珍惜,延伸为对生命中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诗的开头,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长庚星和月亮当作人来写——它们彼此相伴,仿佛总也看不够彼此,小心地珍惜着每一刻交汇的光亮。这样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晚年时光的珍视。“青天无今古,谁知织乌飞。”两句转向对宇宙与时间的哲思。“青天”亘古不变,而“织乌”(代指太阳)每日飞驰,这种永恒与流逝的对比,暗含时光悄然、无人察觉的怅惘。诗人由具体的星月之景,延伸到对天地运行的宏观观察,视野逐渐开阔,情感也从孤寂转向深沉。“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笔锋一转,直抒胸臆。“九原”指墓地,诗人希望死后能与陶渊明同归,直接表达对陶渊明的深切追慕。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代表,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品格正是诗人所向往的,此句既是对精神共鸣的追寻,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诗人描绘了这样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太阳也像织布的梭子一样,在天际来回穿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刻画,诗人表明了自己想要像陶渊明一样远离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意。“俗子不自悼,顾忧斯人饥。”以对比手法深化主题。世俗之人不懂得自我省察、哀伤内心的空虚,反而操心他人的温饱,看似批评“俗子”的庸俗,实则讽刺他们被物质与俗务束缚,不懂真正的精神追求。最后“堂堂谁有此,千驷良可悲”收束全诗,“堂堂”赞陶渊明品格高洁,“千驷”代指财富权势,诗人认为即便拥有千匹宝马(象征巨富),也换不来陶渊明这般精神境界,进一步强调对高洁品格的推崇,以及对世俗价值的否定。“俗子不自悼,顾忧斯人饥。堂堂谁有此,千驷良可悲。”诗人对比了普通人和那些位高权重者的不同:普通百姓总在为填不饱肚子发愁,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根本不会在意千万匹战马是否会因缺粮而受饿。这里,诗人其实是在表达对百姓忍饥挨饿的同情。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借助拟人手法和贴切的比喻,更真切地传递了诗人的内心想法。虽然苏轼来到惠州后,觉得这里的风土人情不错,但世俗的纷扰仍让他感到压抑。加上当时朝廷没有及时给他发放生活所需的费用,又不允许犯罪官员的家属在贬谪地附近任职,他的儿子苏过原本在南雄当县令,也被调换了岗位,这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不禁感慨“只能独自与陶渊明作伴归隐”的无奈,最终坚定了远离世俗、归耕田园的念头。
下一篇:宋·苏轼《荆州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