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山吐月":五更时分,山间缓缓升起明月,
"窗迥室幽幽":窗外视野开阔,室内显得格外幽深寂静。
"玉钩还挂户":一弯如钩的新月仍悬挂在门户上方,
"江练却明楼":江面如白练般的月光映照得楼阁通明。
"星河澹欲晓":银河逐渐暗淡,天色已接近黎明,
"鼓角冷知秋":城头鼓角声传来,寒意中透出秋天的萧瑟。
"不眠翻五咏":因长夜难眠,反复吟诵自己创作的五首诗作,
"清切变蛮讴":清冷的诗声竟化作南方少数民族的民谣。
"岭南气候不常":岭南的气候变化无常。
"吾尝云":我曾经说过:
"菊花开时乃重阳":菊花开放的时候就是重阳节,
"凉天佳月即中秋":天气凉爽、月亮美好的时候就是中秋节,
"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不需要根据具体的日期来判断。
"今岁九月":今年九月,
"残暑方退":残留的暑热刚刚消退,
"既望之后":农历十六日之后,
"月出愈迟":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晚。
"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我曾经在夜里起身登上合江楼,
"或与客游丰湖":有时和客人一起游览丰湖,
"入栖禅寺":进入栖禅寺,
"叩罗浮道院":拜访罗浮道院,
"登逍遥堂":登上逍遥堂,
"逮晓乃归":直到天亮才回来。
"杜子美云":杜甫曾说:
"四更山吐月":四更时分山间吐出明月,
"残夜水明楼":深夜的江水映照明亮的楼台。
"此殆古今绝唱也":这几乎是从古到今的绝妙诗句。
"因其句作五首":我根据这句诗创作了五首诗,
"仍以":仍然以"残夜水明楼"作为韵脚。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全诗描绘了岭南秋夜五更时分山月临窗、江流映楼的空明景色,抒发了诗人贬谪惠州时彻夜难眠的孤寂,却借吟咏将中原诗韵化为岭南乡音,在自然静观与诗歌创作中透露出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与精神超脱。
2. 分段赏析
“五更山吐月,窗迥室幽幽。”:凌晨时分,山间悄然升起明月。诗人以“吐”字赋予山以动态,仿佛月光是从山体间自然流淌而出,既点明时间,又勾勒出静谧清冷的氛围。窗外视野开阔,屋内幽暗深静。通过“迥”与“幽幽”的对比,既展现环境的空旷,又暗示诗人独处时的孤寂心境,为全诗定下沉思基调。“玉钩还挂户,江练却明楼”:一弯新月如银钩,仍悬于门户之上。以“玉钩”比喻新月,既突出月色的皎洁,又暗含时光流逝的细腻感知——昨夜之月未落,今晨犹在。江面如白练般平展,倒映着楼阁的轮廓。用“练”形容江水的柔滑光亮,与“明楼”呼应,展现月光下江楼相映的静谧画面,暗含对自然之美的沉浸。“星河澹欲晓,鼓角冷知秋”:银河渐淡,天色即将破晓。通过星河的“澹”(淡薄)暗示夜色将尽,时间在无声中流逝,透露出诗人彻夜未眠的漫长等待。远处鼓角声传来,寒意中更觉秋意深重。“冷”字双关,既写秋夜凉意,亦暗喻诗人身处逆境(被贬惠州)的孤寒心境。“不眠翻五咏,清切变蛮讴”:因心绪难平,诗人反复吟诵自作的五首诗。直白道出辗转反侧的状态,“翻”字体现反复推敲诗句的专注,也暗示内心波澜起伏。清冷的诗声竟化作异域民谣。以“蛮讴”(南方民歌)比喻诗句的质朴自然,既赞诗境超脱,又暗含诗人身处僻地却自得其乐的豁达。
上一篇:宋·苏轼《槐》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王巩颜复同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