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出山初无心":白云飘出山外,最初本就没有什么目的,
"栖乌何必恋山林":栖息的乌鸦又何必贪恋山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昙秀道人偶然因为喜爱山水的缘故,
"纵步不知湖岭深":放开脚步漫步,不知湖泊山岭的深浅。
"空岩已礼百千相":在空旷的山洞里已经礼拜了成百上千尊佛像,
"曹溪更欲瞻遗像":还想要到曹溪瞻仰祖师的遗像。
"要知水味孰冷暖":要知道水的味道是冷还是暖,
"始信梦时非幻妄":才相信梦中的情景并非虚幻不实。
"袖中忽出贝叶书":衣袖中忽然拿出贝叶写成的经书,
"中有璧月缀星珠":书中有如同璧玉般的月亮点缀着星星宝珠般的文字。
"人间胜绝略已遍":人间绝妙的胜景大致都已游遍,
"匡庐南岭并西湖":像庐山、南岭以及西湖(都已去过)。
"西湖北望三千里":向北眺望西湖,距离有三千里之遥,
"大堤冉冉横秋水":长长的堤坝横卧在秋天的湖水上,影影绰绰。
"诵师佳句说南屏":诵读昙秀师的美妙诗句,说起南屏山,
"瘴云应逐秋风靡":南方山林中的瘴气云雾应该会随着秋风消散。
"胡为只作十日欢":为什么只享受十天的欢聚时光,
"杖策复寻归路难":(昙秀)拄着拐杖又要去寻找那艰难的归乡之路。
"留师笋蕨不足道":留下昙秀师,用竹笋蕨菜招待实在不值一提,
"怅望荔枝何时丹":惆怅地远望,荔枝什么时候才能变红(希望那时能再次相聚)。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比喻:“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山林”,将昙秀出山比作白云无心出山,形象地表现出昙秀云游四方的随性洒脱,毫无刻意与拘束。借景抒情:诗中大量描写山水景色,如“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借西湖等美景抒发对昙秀游历山水的赞赏,同时借景烘托出对昙秀离去的不舍之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自然。用典:“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曹溪”为禅宗南宗的发祥地,此处用典,暗示昙秀对佛法的虔诚追求与深厚修行,丰富了诗歌内涵。
2. 分段赏析
开篇至“纵步不知湖岭深”:以“白云出山初无心”起笔,用白云比喻昙秀,展现其出山的随性。“栖乌何必恋山林”进一步强调其洒脱,不应如栖乌恋林般拘泥。“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点明昙秀因喜爱山水,漫步山水间,浑然不知路途远近,突出其对山水的痴迷。“空岩已礼百千相”至“始信梦时非幻妄”:“空岩已礼百千相”表明昙秀在空岩已礼拜众多佛像,体现其对佛法的虔诚。“曹溪更欲瞻遗像”,借曹溪典故,进一步强化他对佛法圣地的向往。“要知水味孰冷暖,始信梦时非幻妄”,借由对水冷暖的感悟,传达对佛法及人生的思考,丰富诗歌哲理内涵。“袖中忽出贝叶书”至“匡庐南岭并西湖”:“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描绘昙秀拿出贝叶书,书中文字如璧月星珠般珍贵,暗示其学识渊博。“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列举匡庐、南岭、西湖等胜景,说明昙秀游历之广,展现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西湖北望三千里”至结尾:“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描绘西湖景色,借景抒情。“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称赞昙秀诗句,想象其影响力。“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表达对昙秀短暂停留便要离去的不舍。“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以期待荔枝成熟再次相聚,抒发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下一篇:宋·苏轼《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