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sūn
shēn
lǎo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ān
nián
jīng
guó
yàn
hāo
cháng
xiàn
huái
chǔ
zāo
jīn
luò
tuó
qiáo
xià
kàn
xiū
wǎng
chū
yín
dāo

译文

三年客居京城已厌倦粗茶淡饭,常常羡慕淮地的鱼鲜胜过楚地的酒糟。今日船泊在骆驼桥下,尽情观看修长的渔网捞出如银刀般的鱼儿。

逐句剖析

"三年京国厌藜蒿":三年客居京城已厌倦粗茶淡饭,

"长羡淮鱼压楚糟":常常羡慕淮地的鱼鲜胜过楚地的酒糟。

"今日骆驼桥下泊":今日船泊在骆驼桥下,

"恣看修网出银刀":尽情观看修长的渔网捞出如银刀般的鱼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孙莘老七绝(其五)》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作者在京城三年吃腻了粗茶淡饭,长久羡慕淮地用楚地酒糟腌制的鱼,今日在骆驼桥下停船,尽情观看渔网捞出银光闪闪的鱼。全诗将京城生活的乏味与江南水乡的鲜活作比,“银刀”以比喻突出鱼的鲜活灵动,“恣看”尽显满足喜悦。从京城厌食到淮鱼羡慕,再到桥下观鱼的畅快,层次分明地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此诗语言直白晓畅,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三年京国”点明官场生涯的漫长,“厌藜蒿”以“藜蒿”(野菜)代指京城清淡寡味的饮食,暗喻对官场束缚的厌倦;“长羡淮鱼”则将羡慕之情投向远方——淮河的鲜鱼拌着楚地的酒糟,既是对美味的向往,更是对自在生活的憧憬。“厌”与“羡”形成鲜明对比,质朴的文字中藏着对刻板仕途的厌倦与对民间烟火气的渴望。后两句“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笔锋一转,聚焦当下场景:“骆驼桥”点明地点,“泊”字传递出停泊休憩的轻松;“恣看”二字尽显随性洒脱,诗人从容观看渔民撒网捕鱼,只见银光闪闪的鱼儿跃出水面,以“银刀”比喻鱼身的明亮鲜活,既具画面感,又暗含对自然生机的喜爱。这两句从“羡”转向“见”,从想象转为实景,通过“修网出银刀”的动态描写,将内心的畅快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融于具体场景,语言简洁,意境鲜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息壤诗》

下一篇:宋·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