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皋亭中一危坐":我在临皋亭中独自端坐,
# 危坐:端坐。
"三见清明改新火":已经三次见到清明时节更换新火。
"沟中枯木应笑人":沟边的枯木大概会嘲笑我这个人,
"钻斫不然谁似我":想要钻木取火却总是不成功,还有谁能像我这样狼狈呢。
"黄州使君怜久病":黄州的知州徐大受怜惜我长久生病,
"分我五更红一朵":在五更天时分送给我一朵如火焰般鲜红的新火。
"从来破釜跃江鱼":往昔生活困顿,常常是破锅中只有跳跃的江鱼,
# 破釜跃江鱼:比喻生活贫困。
"只有清诗嘲饭颗":也只能凭借清雅的诗篇来调侃生活的艰辛。
# 嘲饭颗:苏轼用此典自嘲生活清苦。
"起携蜡炬绕空屋":我手持蜡烛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来回走动,
"欲事烹煎无一可":想要生火做饭却没有任何可用的东西。
"为公分作无尽灯":我愿将这新火化作无尽的明灯,
"照破十方昏暗锁":照亮世间所有黑暗的地方。
# 十方:佛教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酬赠感怀诗,介绍了清明寒食后新火传递的习俗,描绘了作者在黄州时期的困顿与豁达,体现了友人关怀带来的精神温暖,并表达了对光明破暗的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从来破釜跃江鱼。”化用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喻决一死战)与《庄子》“涸辙之鲋”中困于车辙的鱼。苏轼以“破釜”暗喻自己贬谪黄州后的穷困潦倒,却以“跃江鱼”自比困境中仍存生机,既含自嘲,又显豁达,呼应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态度。“只有清诗嘲饭颗”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中“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贫贱之交,后衍生出“饭颗山”指代杜甫与李白相聚时杜甫困顿的典故(此处或借指文人清贫自守)。苏轼以“嘲饭颗”自喻,言自己虽无米下锅(“破釜跃江鱼”),却能以诗自娱,暗含对精神富足的追求,与杜甫“文章憎命达”的文人命运形成共鸣。比喻:“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将徐使君所赠的“新火”(“五更红一朵”)比作“无尽灯”,以灯火喻友情与信念。苏轼借此比喻徐使君的善意如明灯,不仅能驱散个人困境的“昏暗”,更能照亮世间迷途,将私人酬赠升华为普世精神关怀,体现其“物我两忘”的禅意境界。
3. 分段赏析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苏轼以“临皋亭中”点明自身贬谪黄州的居所,“危坐”刻画其端坐之态,透露出内心的孤寂与坚守。“三见清明改新火”,通过“三见”强调时间之久,见证了寒食节后清明新火的三次更迭,既体现岁月流逝,又暗示自己贬谪生涯的漫长,营造出一种沧桑、清冷的氛围。“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沟中枯木”以人的情感,仿佛枯木在嘲笑苏轼因雨湿无法钻木取火的窘迫。“钻斫不然”生动地描绘出苏轼尝试取火却失败的情景,以自嘲的口吻,展现出他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苦涩,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豁达的自我调侃。“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笔锋一转,由自身的困窘转向友人的关怀。“黄州使君”指徐大受,他在五更天(黎明前)送来新火,“红一朵”形象地描绘出新火的鲜艳与温暖,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给苏轼带来了希望和慰藉。这一句体现了友情的珍贵,也表现出苏轼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之情。“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苏轼以“破釜跃江鱼”自嘲往昔生活的困顿,即便如此,他仍能以“清诗”来调侃生活的艰辛,展现出苦中作乐的精神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嘲饭颗”化用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的典故,进一步强调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诗意的情怀。“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描绘出苏轼手持烛火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徘徊,想要烹煮食物却一无所有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他的孤寂与凄凉。然而,结尾“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却笔锋陡转,苏轼将新火升华为“无尽灯”,以佛家“一灯燃百千灯,光明无尽”的典故,表达自己愿将这份温暖和光明传递下去,照亮世间一切黑暗的济世情怀,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展现出苏轼超越个人苦难的博大胸怀。
上一篇:宋·苏轼《八阵碛》
下一篇:宋·苏轼《古缠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