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lǎo
chǔ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qiáng
dōng
běi
zhāng
wáng
wéi
lǎo
shù
xiān
chū
děng
sāng
zhè
liú
gāo
zhàng
duò
yáng
méi
shú
wèi
xún
zhàng
yǎng
cái
jué
zhī
xīn
guī
zhòng
sōng
jìng
yán
qiú
yòng
lüè
shǔ
liù
wéi
cài
hóu
zhǐ
tóng
jūn
huáng
zēng
liàn
chéng
yǒu
miàn
huì
zuò
guàn
zhēng
shēng
jūn
guāng
zhú
suī
ào
shuāng
jié
xìng
miǎn
kuáng
chéng
gēn
xìn
wēi
lòu
shēng
yǒu
tóu
wèi
shī
yuàn
liáo
xiāng
shú

译文

在我家墙的东北角,生长着一株老楮树,枝叶舒展如山谷般幽深。这棵树比樗树、栎树还要高大,叶片像桑树、柘树一样肥厚润泽。树汁像饱满的马乳般充盈,掉落的果实像成熟的杨梅一样。为什么要在这几丈见方的地方,养着这样一棵看似无用的树。把它砍倒能得到一车柴火,原本计划着砍掉后种上松树和菊花。静下心来探寻它的用途,粗略一数竟有五六种。树皮可以造蔡侯纸,它的果实被收录进《桐君录》。能把黄色丝织品练得洁白,可让黝黑的面容洗得像玉般光洁。浇灌洒水后能滋生菌类,腐烂后还能做成蜡烛发光。它虽然没有松柏那样傲霜斗雪的气节,幸运地避开了酒醉带来的伤害。它孤零零的根确实微小简陋,但生命的道理本就如此,祸福盛衰相互依存。我放下斧头,为它写下这首诗,姑且用这来弥补之前的怨怼,报答它的恩德吧。

逐句剖析

"我墙东北隅":在我家墙的东北角,

"张王维老谷":生长着一株老楮树,枝叶舒展如山谷般幽深。

# 维:助词,无义。,张王:旺盛。

"树先樗栎大":这棵树比樗树、栎树还要高大,

"叶等桑柘沃":叶片像桑树、柘树一样肥厚润泽。

"流膏马乳涨":树汁像饱满的马乳般充盈,

"堕子杨梅熟":掉落的果实像成熟的杨梅一样。

"胡为寻丈地":为什么要在这几丈见方的地方,

"养此不材木":养着这样一棵看似无用的树。

"蹶之得舆薪":把它砍倒能得到一车柴火,

# 蹶:伐倒。

"规以种松菊":原本计划着砍掉后种上松树和菊花。

# 规:规划。

"静言求其用":静下心来探寻它的用途,

# 静言:静心。

"略数得五六":粗略一数竟有五六种。

"肤为蔡侯纸":树皮可以造蔡侯纸,

# 肤:树皮。

"子入桐君录":它的果实被收录进《桐君录》。

"黄缯练成素":能把黄色丝织品练得洁白,

# 练:煮生丝使之洁白。,黄缯:黄绢。

"黝面颒作玉":可让黝黑的面容洗得像玉般光洁。

# 颒:洗。,黝面:黑脸。

"灌洒烝生菌":浇灌洒水后能滋生菌类,

"腐余光吐烛":腐烂后还能做成蜡烛发光。

"虽无傲霜节":它虽然没有松柏那样傲霜斗雪的气节,

"幸免狂酲毒":幸运地避开了酒醉带来的伤害。

# 酲:酒醉。

"孤根信微陋":它孤零零的根确实微小简陋,

"生理有倚伏":但生命的道理本就如此,祸福盛衰相互依存。

# 伏:隐藏。,倚:倚托。

"投斧为赋诗":我放下斧头,为它写下这首诗,

"德怨聊相赎":姑且用这来弥补之前的怨怼,报答它的恩德吧。

# 赎:抵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宥老楮》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儋州时创作的七言古诗。苏轼在桄榔庵居住时,原计划砍伐庵中东北角的一株老楮树,后因发现其叶可制纸、果实可食、树荫可乘凉等多重用途,便放弃了砍伐的念头,进而创作了这首诗。诗中,苏轼通过描述老楮树的生存智慧,既体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也展现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反映出他在困境中善于发现事物价值的积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儋州,居于桄榔庵。起初,他见庵中东北角的老楮树不起眼,觉得无用,想把它砍了。相处日久,他才发现这老楮的好处:叶子能造纸,果实可充饥,树荫还能遮阳。苏轼由此改变了想法,写下《宥老楮》,表达对这株老树生命价值的新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苏轼在桄榔庵发现老楮树的多重用途后放弃砍伐的事,体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困境中善于发现事物价值的积极精神,表达了对老楮树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2. 分段赏析

“我墙东北隅,张王维老谷。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开篇四句以平实语言勾勒老楮树的生长环境与形态。“东北隅”点明位置,“樗栎”“桑柘”作比,既写出老楮树的高大与叶片丰茂,又暗藏对其“寻常”的初始印象,如同樗栎般看似无甚奇处,为后文态度转变埋下伏笔。语言朴素如白话,尽显苏轼观察的细致。“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两句聚焦老楮树的果实,以“马乳”喻汁液饱满,“杨梅熟”状果实形态,生动形象。“涨”“熟”两字动态十足,让静态的果实有了鲜活感,既展现老树的生机,也为后文“果实可食”的价值埋下线索,体现苏轼对树的观察从形态深入到功用。“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这四句直抒胸臆,写出苏轼最初的想法。“不材木”一词直白表达对老楮树的轻视,“蹶之”“规以种松菊”则显露砍伐改种的计划,语言率真,将“欲伐”的念头清晰道出,与前文对树的客观描写形成对比。“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这几句是全诗的转折,苏轼开始细数老楮树的价值。“略数得五六”以数字概写用途之多,随后列举“制纸”“入药”“制素”“生菌”“作烛”等具体功用,用典“蔡侯纸”“桐君录”增强说服力。从“不材”到“多能”,对比手法凸显苏轼对树的价值重估,字里行间是他对事物认知的深化。“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两句辩证看待老楮树,承认其没有松柏“傲霜”的气节,却有解醉的实用价值。“虽无...幸免...”的转折句式,打破非此即彼的评判标准,体现苏轼对“价值”的多元理解,并非只有高洁品格才是可贵,实用亦是生存的意义,语言简练却含哲理。“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结尾四句升华主旨。“孤根微陋”呼应开篇的“不材”,“生理有倚伏”是对老楮树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人生的体悟。“投斧赋诗”“德怨相赎”以动作与抒情结合,写出苏轼放弃砍伐后的释然,将对树的态度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尽显豁达乐观的精神。

3. 作品点评

《宥老楮》是苏轼贬谪儋州期间的重要作品,字里行间展现着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作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更彰显出其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初秋寄子由》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