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墙东北隅":在我家墙的东北角,
"张王维老谷":生长着一株老楮树,枝叶舒展如山谷般幽深。
# 维:助词,无义。,张王:旺盛。
"树先樗栎大":这棵树比樗树、栎树还要高大,
"叶等桑柘沃":叶片像桑树、柘树一样肥厚润泽。
"流膏马乳涨":树汁像饱满的马乳般充盈,
"堕子杨梅熟":掉落的果实像成熟的杨梅一样。
"胡为寻丈地":为什么要在这几丈见方的地方,
"养此不材木":养着这样一棵看似无用的树。
"蹶之得舆薪":把它砍倒能得到一车柴火,
# 蹶:伐倒。
"规以种松菊":原本计划着砍掉后种上松树和菊花。
# 规:规划。
"静言求其用":静下心来探寻它的用途,
# 静言:静心。
"略数得五六":粗略一数竟有五六种。
"肤为蔡侯纸":树皮可以造蔡侯纸,
# 肤:树皮。
"子入桐君录":它的果实被收录进《桐君录》。
"黄缯练成素":能把黄色丝织品练得洁白,
# 练:煮生丝使之洁白。,黄缯:黄绢。
"黝面颒作玉":可让黝黑的面容洗得像玉般光洁。
# 颒:洗。,黝面:黑脸。
"灌洒烝生菌":浇灌洒水后能滋生菌类,
"腐余光吐烛":腐烂后还能做成蜡烛发光。
"虽无傲霜节":它虽然没有松柏那样傲霜斗雪的气节,
"幸免狂酲毒":幸运地避开了酒醉带来的伤害。
# 酲:酒醉。
"孤根信微陋":它孤零零的根确实微小简陋,
"生理有倚伏":但生命的道理本就如此,祸福盛衰相互依存。
# 伏:隐藏。,倚:倚托。
"投斧为赋诗":我放下斧头,为它写下这首诗,
"德怨聊相赎":姑且用这来弥补之前的怨怼,报答它的恩德吧。
# 赎:抵消。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苏轼在桄榔庵发现老楮树的多重用途后放弃砍伐的事,体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困境中善于发现事物价值的积极精神,表达了对老楮树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2. 分段赏析
“我墙东北隅,张王维老谷。树先樗栎大,叶等桑柘沃。”开篇四句以平实语言勾勒老楮树的生长环境与形态。“东北隅”点明位置,“樗栎”“桑柘”作比,既写出老楮树的高大与叶片丰茂,又暗藏对其“寻常”的初始印象,如同樗栎般看似无甚奇处,为后文态度转变埋下伏笔。语言朴素如白话,尽显苏轼观察的细致。“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两句聚焦老楮树的果实,以“马乳”喻汁液饱满,“杨梅熟”状果实形态,生动形象。“涨”“熟”两字动态十足,让静态的果实有了鲜活感,既展现老树的生机,也为后文“果实可食”的价值埋下线索,体现苏轼对树的观察从形态深入到功用。“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蹶之得舆薪,规以种松菊。”这四句直抒胸臆,写出苏轼最初的想法。“不材木”一词直白表达对老楮树的轻视,“蹶之”“规以种松菊”则显露砍伐改种的计划,语言率真,将“欲伐”的念头清晰道出,与前文对树的客观描写形成对比。“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这几句是全诗的转折,苏轼开始细数老楮树的价值。“略数得五六”以数字概写用途之多,随后列举“制纸”“入药”“制素”“生菌”“作烛”等具体功用,用典“蔡侯纸”“桐君录”增强说服力。从“不材”到“多能”,对比手法凸显苏轼对树的价值重估,字里行间是他对事物认知的深化。“虽无傲霜节,幸免狂酲毒。”两句辩证看待老楮树,承认其没有松柏“傲霜”的气节,却有解醉的实用价值。“虽无...幸免...”的转折句式,打破非此即彼的评判标准,体现苏轼对“价值”的多元理解,并非只有高洁品格才是可贵,实用亦是生存的意义,语言简练却含哲理。“孤根信微陋,生理有倚伏。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结尾四句升华主旨。“孤根微陋”呼应开篇的“不材”,“生理有倚伏”是对老楮树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人生的体悟。“投斧赋诗”“德怨相赎”以动作与抒情结合,写出苏轼放弃砍伐后的释然,将对树的态度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尽显豁达乐观的精神。
3. 作品点评
《宥老楮》是苏轼贬谪儋州期间的重要作品,字里行间展现着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作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更彰显出其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上一篇:宋·苏轼《初秋寄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