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huó
huó
rén
jiàn
hùn
máng
kūn
lún
mài
běn
lái
huáng
zhuó
liú
ruò
jiě
qīng
jīng
làng
yīng
dòng
tài
háng
jiǎ
yuán
shén
shì
liú
sān
huàn
gěng
yáo
xiāng
líng
chá
guǒ
yǒu
xiān
jiā
shì
shì
wèn
qīng
tiān
duǎn
cháng

译文

谁能看清这混沌不清的景象,昆仑山脉的气脉本是黄色的。浑浊的黄河如果能污染清澈的济水,那么惊涛骇浪必然会撼动太行山。帝王借助大禹治水的功绩,但世间仍然面临三大困境,阻塞了尧舜的故乡。如果灵槎(传说中的木筏)真有仙家之事,不妨问问青天,这条路究竟有多长。

逐句剖析

"活活何人见混茫":谁能看清这混沌不清的景象,

"昆仑气脉本来黄":昆仑山脉的气脉本是黄色的。

"浊流若解污清济":浑浊的黄河如果能污染清澈的济水,

"惊浪应须动太行":那么惊涛骇浪必然会撼动太行山。

"帝假一源神禹迹":帝王借助大禹治水的功绩,

"世流三患梗尧乡":但世间仍然面临三大困境,阻塞了尧舜的故乡。

"灵槎果有仙家事":如果灵槎(传说中的木筏)真有仙家之事,

"试问青天路短长":不妨问问青天,这条路究竟有多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河》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诗中不仅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还通过黄河的治理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首联以黄河的源头昆仑山为背景,描绘了黄河的起源和其浑浊的本色,展现了黄河的雄浑气势。颔联通过对比黄河与济水的清浊,进一步突出了黄河的浑浊和汹涌,同时也表达了对黄河治理的思考。颈联引用大禹治水的典故,表达了对黄河治理的期望,同时也指出了黄河对周边地区的危害。尾联以神话传说中的“灵槎”为喻,表达了对黄河治理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活活何人见混茫,昆崙气脉本来黄。”诗人开篇描绘了黄河的源头,指出黄河的源头在昆仑山,其气脉本就带有黄色。这里的“活活”形容黄河奔腾不息的声音,“混茫”则描绘了黄河源头的混沌景象。诗人通过描绘黄河的源头,强调了黄河的古老和神秘。颔联:“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诗人描绘了黄河的浊流,指出如果黄河的浊流能够污染清澈的济水,那么它的惊涛骇浪也应该能够撼动太行山。这里的“浊流”和“惊浪”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黄河力量的敬畏。颈联:“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诗人提到黄河是上天赋予的一条重要水源,大禹曾在此留下治水的足迹。然而,黄河也带来了洪水等灾害,成为尧舜时代的一大隐患。这里的“帝假一源”和“神禹迹”强调了黄河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而“世流三患”则指出了黄河带来的洪水等灾害。尾联:“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诗人以神话传说中的“灵槎”(一种可以通往天上的船)为喻,表达了对黄河的神秘和敬畏之情。诗人想象如果真的有仙人乘槎上天,那么他们一定会去探索黄河的源头,询问青天的路有多长。这里的“灵槎”和“青天路短长”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源头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东坡八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