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蚕不知寒":冰蚕不知道寒冷,
"火鼠不知暑":火鼠不知道炎热。
"知闲见闲地":知道闲适的地方,
"已觉非闲侣":就会发现身边的人其实并不闲适。
"君看东坡翁":你看东坡居士,
"懒散谁比数":他的懒散是无人能比的。
"形骸堕醉梦":他的身体沉溺于醉梦之中,
"生事委尘土":生活琐事都交给尘土去处理。
"早眠不见灯":早早就睡了,看不见灯火,
"晚食或欺午":晚些吃饭,或许会错过正午。
"卧看毡取盗":躺着的时候看着有人偷毡子(也不管),
"坐视麦漂雨":坐着看着麦子被雨水冲走。
"语希舌颊强":说话少了,舌头反而变得僵硬,
"行少腰脚偻":走路少了,腰腿反而变得弯曲。
"五年黄州城":在黄州的五年里,
"不踏黄州鼓":从未踏足官衙听鼓应卯。
"人言我闲客":人们都说我是闲客,
"置此闲处所":把我放在这样清闲的地方。
"问闲作何味":问起闲适是什么滋味,
"如眼不自睹":就像眼睛看不见自己一样。
"颇讶徐孝廉":我很惊讶徐孝廉,
"得闲能几许":他能得到多少闲适呢。
"介子愿奉使":介子愿意出使,
"翁归备文武":尹翁归兼备文武之才。
"应缘不耐闲":大概是因为受不了闲适,
"名字挂庭宇":名字才挂在官署之中。
"我诗为闲作":我的诗是为闲适而作,
"更得不闲语":却得到了更多关于不闲适的话语。
"君如汗血驹":你就像汗血宝马,
"转盼略燕楚":转眼间就能跨越燕地和楚地。
"莫嫌銮辂重":不要嫌弃銮驾太重,
"终胜盐车苦":终究比拉盐车要好得多。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开篇,以冰蚕和火鼠的特性进行对比,引出对“闲”与“不闲”的思考。这种对比不仅生动形象,还为后续的抒情和议论奠定了基础。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实写),如“卧看毡取盗,坐视麦漂雨”,也有对“闲”的抽象思考(虚写),如“问闲作何味,如眼不自睹”。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用典:诗中多次用典,如“汗血驹”“盐车苦”等,通过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例如,“汗血驹”比喻人才被埋没,“盐车苦”则暗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铺陈:“早眠不见灯,晚食或攲午。卧看毡取盗,坐视麦漂雨”,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第一联:“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诗人以“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开篇,用神话中的冰蚕和火鼠比喻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冰蚕不畏寒,火鼠不惧暑,而诗人自己却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第二联:“知闲见闲地,已觉非闲侣。”“知闲见闲地”写诗人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看似清闲的环境,但“已觉非闲侣”却表明他内心并不认同这种清闲。这种矛盾反映了诗人在黄州期间的孤独与挣扎。第三联:“君看东坡翁,懒散谁比数。”诗人自嘲地称自己为“东坡翁”,并以“懒散谁比数”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这种懒散并非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对困境的一种无奈接受,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第四联:“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形骸堕醉梦”描绘了诗人在醉梦中忘却自我,而“生事委尘土”则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人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了自己在黄州期间的消极与无奈。第五联:“早眠不见灯,晚食或攲午。”“早眠不见灯,晚食或攲午”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诗人的生活作息混乱。这种混乱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心和对未来的迷茫。第六联:“卧看毡取盗,坐视麦漂雨。”诗人以“卧看毡取盗,坐视麦漂雨”描绘了自己对周围事务的冷漠态度。他既无力阻止盗贼,也无心挽救被雨淹没的麦田,这种无奈与无力感贯穿全诗。第七联:“语希舌颊强,行少腰脚偻。”“语希舌颊强”写诗人言语稀少,但舌头仍有力;“行少腰脚偻”则描绘了他行动不便的状态。这种描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衰老。第八联:“五年黄州城,不蹋黄州鼓。”“五年黄州城,不蹋黄州鼓”总结了诗人在黄州的生活。五年间,他几乎与世隔绝,没有参与任何社交活动,这种孤独的生活状态令人感慨。第九联:“人言我闲客,置此闲处所。”诗人以“人言我闲客,置此闲处所”回应了外界对他的评价。他承认自己是一个“闲客”,但这种“闲”并非他所愿,而是命运的安排。第十联:“问闲作何味,如眼不自睹。”“问闲作何味,如眼不自睹”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闲”的困惑。他无法真正理解这种清闲生活的意义,这种困惑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第十一联:“颇讶徐孝廉,得闲能几许。”诗人提到徐孝廉,感叹他能在闲适中找到乐趣,而自己却难以做到。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第十二联:“介子愿奉使,翁归备文武。”“介子愿奉使,翁归备文武”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他希望友人能像介子推一样坚守节操,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一丝希望。第十三联:“应缘不耐闲,名字挂庭宇”。诗人认为自己无法忍受这种清闲的生活,因此名字被挂在庭宇之间,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并未给他带来安慰,反而加深了他的孤独。第十四联:“我诗为闲作,更得不闲语。”“我诗为闲作,更得不闲语”总结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初衷。他以诗歌表达对清闲生活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第十五联:“君如汗血驹,转盼略燕楚。”最后两句“君如汗血驹,转盼略燕楚”以汗血宝马比喻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期望。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像汗血宝马一样,驰骋四方,摆脱困境。第十六联:“莫嫌銮辂重,终胜盐车苦。”这句诗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沉重的责任和压力,也要珍惜机会,避免陷入被埋没的苦楚。
上一篇:宋·苏轼《和参寥》
下一篇:宋·苏轼《东坡八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