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chái
sāng
chūn
wǎn
jiǎo
míng
jiū
fēi
zuó
shōu
hán
shí
huǒ
chuī
huā
fēng
què
tiān

译文

柴桑的晚春时节,离情别绪绵长难抑,屋外的鸠鸟鸣叫,眼看雨就要落下。昨天刚熄灭了寒食节的烟火,春风卷着落花轻扬,却教人又添了件外衣。

逐句剖析

"柴桑春晚思依依":柴桑的晚春时节,离情别绪绵长难抑,

"屋角鸣鸠雨欲飞":屋外的鸠鸟鸣叫,眼看雨就要落下。

"昨日已收寒食火":昨天刚熄灭了寒食节的烟火,

"吹花风起却添衣":春风卷着落花轻扬,却教人又添了件外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柴桑地区春晚时节的景象。首句点明地点与时节,“思依依”奠定了全诗思念的情感基调。接着通过屋角鸣叫的鸠鸟和欲飞的雨,描绘出一幅风雨欲来的春日图景。“昨日已收寒食火”,提及寒食节禁火的习俗,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内涵与历史感。末句春风吹起落花,诗人因风凉而添衣,细腻地表现出对春日时光的眷恋以及春日气候的多变。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通过对柴桑春晚的自然景物、习俗的描写,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让读者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诗人情感的细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柴桑春晚思依依”:开篇点明地点“柴桑”和时节“春晚”,营造出一种暮春的氛围。“思依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那绵绵不绝的思绪,全诗略带惆怅的情感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这暮春时节,心中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思在萦绕。“屋角鸣鸠雨欲飞”:此句为景物描写,通过描绘屋角传来鸣鸠的叫声,以及天空中雨意渐浓,仿佛雨即将随着鸠鸣而落下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氛围。在古人的认知中,鸠鸟鸣叫往往与雨有关,这里既写出了自然气象的变化,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静谧与清幽,同时,也可能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如同这欲飞的雨,即将被引发出来。“昨日已收寒食火”:这句诗提到了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有禁火的传统,“昨日已收寒食火”表明时间是寒食节后,既点明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又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内涵。寒食节过后,意味着春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过去的热闹与仪式已经结束,有一种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感觉,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吹花风起却添衣”:最后一句描绘了春风吹起,花瓣随风飘落的情景,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象,体现出春天的美好与短暂。“却添衣”则写出了诗人在春风中感受到了丝丝凉意,从而增添衣物。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表现出春日天气的多变,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同时,“吹花风起”象征着春天的流逝,而“添衣”则是诗人对自身的一种关照,在时光的流逝中,诗人在感受自然变化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流露出对时光易逝、春景将尽的淡淡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枣》

下一篇:宋·苏轼《荆州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