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米买束薪":买米又买一捆柴,
# 束薪:《诗经·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两广各地买柴是论“把”(一捆)的,恰是“束薪”。,籴:买粮。
"百物资之市":各种生活物资都需要从集市上获取。
# 资:仰给。
"不缘耕樵得":不是通过自己耕种或砍柴得来的,
# 不缘:不由。
"饱食殊少味":所以吃饱了也觉得没有什么味道。
"再拜请邦君":我恭敬地拜请地方长官,
# 邦君:这里指地方官。
"愿受一廛地":希望能得到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
# 愿受一廛地:用《孟子》:“愿受一廛而为氓。”作者表示愿在那里落户做老百姓。
"知非笑昨梦":明白过去的错误,像一场梦一样,
# 知非笑昨梦:知过去之非——错误,用陶渊明《归去来辞》“觉今是而昨非”意。
"食力免内愧":靠自己的劳力生活,才能免去内心的愧疚。
# 内愧:内心惭愧。,食力:自食其力。
"春秧几时花":春天的秧苗何时开花,
"夏稗忽已穟":夏天的稗草却已结穗。
# 穟:同穗,结实。
"怅焉抚耒耜":悲伤地抚摸着农具,
"谁复识此意":又有谁能理解这份心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如“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直白地写出因食物非自己劳作所得而觉得食之无味的心境;“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直接抒发了无人理解自己躬耕心意的惆怅。借景抒情:“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通过描写春天秧苗不知何时开花,夏天稗草已抽穗的景象,借景抒情,在景中融入了对时光流逝、农事变化的感慨。
上一篇:宋·苏轼《赠朱逊之》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徐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