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照江水":早晨的太阳照耀着江水,
"游鱼似玉瓶":游动的鱼像玉瓶一样。
# 游鱼似玉瓶:日照清江,游鱼翻动,宛若玉瓶闪光之状。
"谁言解缩项":谁说(鳊鱼)懂得缩起颈项(躲避),
# 缩项:鳊鱼别名,因其头小而缩脖故称。,解:剖开。
"贪饵每遭烹":贪图饵料常常遭到烹煮。
"杜老当年意":杜甫当年的心境,
# 杜老:指杜甫。
"临流忆孟生":在水边思念着孟子。
# 孟生:指孟浩然。
"吾今又悲子":我如今又为你感到悲伤,
"辍箸涕纵横":放下筷子泪水纵横流淌。
# 辍箸涕纵横:苏轼为鳊鱼贪图饵料、身受烹煎的命运感到悲痛,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泪流满面。辍:中止、停止。箸:筷子,一作“筋”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这句诗开篇勾勒出清晨江边的景象。晨光刚漫过江面,把水波染成淡淡的金红色,水流缓缓晃动,光线在水面碎成一片细碎的光斑。水里的鳊鱼正自在游动,它们的身体侧扁,在阳光穿透水面的光影里,轮廓变得格外清晰,像一个个温润的玉瓶在水中轻轻滑动。诗人用“玉瓶”作比,既写出了鳊鱼的色泽光洁,又暗含着一种易碎的美感,仿佛这灵动的生命在宁静的晨光里,正展现着最本真的模样,为后文的转折埋下平和的伏笔。“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这里的“缩项”本是鳊鱼的生理特征,它们游动时会微微收缩颈项,看似带着几分机警。可诗人偏用“谁言”反问,打破了这种表面的自保假象。鳊鱼终究抵不住饵料的诱惑,一次次被钓起、烹煮。这简单的两句,像在说一个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生物看似有避险的本能,却难敌自身的贪欲。诗人没有直接议论,只是客观描述鳊鱼的遭遇,却让人隐约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弱点的叹惋,简单直白却带着沉甸甸的现实感。“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苏轼由眼前的鳊鱼想到了杜甫。杜甫曾在江边临水而坐,望着滔滔江水思念孟子,那份跨越时空的感怀,藏着对理想、对前人的敬重与追思。此刻苏轼望着江中的鳊鱼,心境与杜甫有了微妙的重合。他或许觉得,杜甫思念孟子是怀想一种精神,而自己对着鳊鱼感伤,是怜惜一份微小的生命。这种联想让诗句有了纵深,把鳊鱼的命运和历史上的情思连在一起,让个人的感慨不再孤立,多了层淡淡的历史厚重感。“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悲子”的“子”字,把鳊鱼当成了可以对话的对象,透着诗人对这尾鱼的格外在意。“辍箸”这个动作很具体,放下筷子的瞬间,像是中断了日常的饮食,也中断了原本平静的情绪。“涕纵横”不是轻声啜泣,而是泪水肆意流淌,可见悲伤来得直接又浓烈。诗人没有掩饰这份情感,就像普通人看到触动心灵的事会自然流露情绪。这两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动作和神态,把对生命的同情写得真切,让人能感受到那份不加修饰的悲悯之心。
上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蓉》
下一篇:宋·苏轼《赠孙莘老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