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xiǎo
zhào
jiāng
shuǐ
yóu
píng
shuí
yán
jiě
suō
xiàng
tān
ěr
měi
zāo
pēng
lǎo
dāng
nián
lín
liú
mèng
shēng
jīn
yòu
bēi
chuò
zhù
zòng
héng

译文

早晨的太阳照耀着江水,游动的鱼像玉瓶一样。谁说(鳊鱼)懂得缩起颈项(躲避),贪图饵料常常遭到烹煮。杜甫当年的心境,在水边思念着孟子。我如今又为你感到悲伤,放下筷子泪水纵横流淌。

逐句剖析

"晓日照江水":早晨的太阳照耀着江水,

"游鱼似玉瓶":游动的鱼像玉瓶一样。

# 游鱼似玉瓶:日照清江,游鱼翻动,宛若玉瓶闪光之状。

"谁言解缩项":谁说(鳊鱼)懂得缩起颈项(躲避),

# 缩项:鳊鱼别名,因其头小而缩脖故称。,解:剖开。

"贪饵每遭烹":贪图饵料常常遭到烹煮。

"杜老当年意":杜甫当年的心境,

# 杜老:指杜甫。

"临流忆孟生":在水边思念着孟子。

# 孟生:指孟浩然。

"吾今又悲子":我如今又为你感到悲伤,

"辍箸涕纵横":放下筷子泪水纵横流淌。

# 辍箸涕纵横:苏轼为鳊鱼贪图饵料、身受烹煎的命运感到悲痛,放下了手中的筷子,泪流满面。辍:中止、停止。箸:筷子,一作“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鳊鱼》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晓日照耀江水时,鳊鱼如美玉般游动,却因贪食饵料而遭烹煮的情景;后四句由鳊鱼的命运联想到杜甫当年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对鳊鱼的同情与自身的感怀,最后以放下筷子泪流满面的举动收束,将情感推向深处。全诗借物抒情,情感真挚,易于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嘉祐五年(1060年),当时苏轼离开四川,从荆州经襄阳赶往京城,行至襄阳时写下了这篇作品。诗里写到的鳊鱼,还有引用的典故,都来自襄阳当地,把当地特色和创作时的情景融在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这句诗开篇勾勒出清晨江边的景象。晨光刚漫过江面,把水波染成淡淡的金红色,水流缓缓晃动,光线在水面碎成一片细碎的光斑。水里的鳊鱼正自在游动,它们的身体侧扁,在阳光穿透水面的光影里,轮廓变得格外清晰,像一个个温润的玉瓶在水中轻轻滑动。诗人用“玉瓶”作比,既写出了鳊鱼的色泽光洁,又暗含着一种易碎的美感,仿佛这灵动的生命在宁静的晨光里,正展现着最本真的模样,为后文的转折埋下平和的伏笔。​“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这里的“缩项”本是鳊鱼的生理特征,它们游动时会微微收缩颈项,看似带着几分机警。可诗人偏用“谁言”反问,打破了这种表面的自保假象。鳊鱼终究抵不住饵料的诱惑,一次次被钓起、烹煮。这简单的两句,像在说一个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生物看似有避险的本能,却难敌自身的贪欲。诗人没有直接议论,只是客观描述鳊鱼的遭遇,却让人隐约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弱点的叹惋,简单直白却带着沉甸甸的现实感。​“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苏轼由眼前的鳊鱼想到了杜甫。杜甫曾在江边临水而坐,望着滔滔江水思念孟子,那份跨越时空的感怀,藏着对理想、对前人的敬重与追思。此刻苏轼望着江中的鳊鱼,心境与杜甫有了微妙的重合。他或许觉得,杜甫思念孟子是怀想一种精神,而自己对着鳊鱼感伤,是怜惜一份微小的生命。这种联想让诗句有了纵深,把鳊鱼的命运和历史上的情思连在一起,让个人的感慨不再孤立,多了层淡淡的历史厚重感。​“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悲子”的“子”字,把鳊鱼当成了可以对话的对象,透着诗人对这尾鱼的格外在意。“辍箸”这个动作很具体,放下筷子的瞬间,像是中断了日常的饮食,也中断了原本平静的情绪。“涕纵横”不是轻声啜泣,而是泪水肆意流淌,可见悲伤来得直接又浓烈。诗人没有掩饰这份情感,就像普通人看到触动心灵的事会自然流露情绪。这两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动作和神态,把对生命的同情写得真切,让人能感受到那份不加修饰的悲悯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蓉》

下一篇:宋·苏轼《赠孙莘老七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