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穆陵关":向西眺望穆陵关,
# 穆陵关:在山东沂水县龙山北。
"东望琅邪台":向东眺望琅邪台。
# 琅邪台:在山东诸城县东南,相传秦始皇东巡,作此台。
"南望九仙山":向南眺望九仙山,
# 九仙山:在诸城县南。
"北望空飞埃":向北眺望只有飞扬的尘埃。
"相将叫虞舜":相伴呼唤虞舜之名,
# 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舜生于诸城县东北。
"遂欲归蓬莱":便想回归蓬莱仙境。
#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在东海中。
"嗟我二三子":可叹我们这几人,
"狂饮亦荒哉":纵情狂饮真是放浪啊。
"红裙欲先去":红裙佳人欲成仙离去,
"长笛有余哀":长笛声中余留哀伤。
"清歌入云霄":清亮歌声直入云霄,
"妙舞纤腰回":曼妙舞姿纤腰回转。
"自从有此山":自从有了这座山,
"白石封苍苔":白石便被青苔覆盖。
"何尝有此乐":何曾有过这般欢乐,
"将去复徘徊":将要离去却又徘徊。
"人生如朝露":人生如同清晨露水,
"白发日夜催":白发日夜催人老去。
"弃置当何言":抛开这些何必多言,
"万劫终飞灰":万世劫难终归飞灰。
# 万劫:极言时间之长久。劫:佛家语。一劫包括事物的由生到灭过程。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高诗,诗中描绘了密州壮丽的景色,抒发了登山时的逸思遐想,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现实的欢宴“红裙欲仙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以动态笔触描写歌舞场景,“红裙”“纤腰”为视觉实象,“清歌入云霄”以夸张强化听觉体验,展现宴饮之乐。虚写“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以“朝露”喻生命短暂,“万劫终飞灰”借佛家“劫”否定永恒。宴乐之实与生命虚无形成乐景到哀思的变化,体现苏轼“以实生虚,以虚破实”的辩证思维。意象组合:“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以“红裙”(歌女)、“长笛”、“清歌”、“妙舞”等意象渲染宴乐之盛,但“余哀”二字暗藏转折,暗示欢乐表象下的哀伤底色。歌舞升腾(“入云霄”)与笛声哀婉并存,纤腰曼舞却“欲先去”,暗示欢宴的短暂与虚幻,为下文“人生如朝露”埋下伏笔。化用:“愁云随盖转”,“愁云”化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比兴手法,以自然物象承载情感。云随柩车(盖)流转的动态描写,既写实景,又暗喻哀思如阴云笼罩不散,比兴之中见沉郁。
3. 分段赏析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六句,描绘诗人伫立常山之巅所见的辽远景象。通过四个连续铺排的视觉画面(带有适度艺术夸张),诗人勾勒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地貌与重要古迹及名山,境界极其开阔,同时融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北望空飞埃”这句,既符合实景,其平实质朴的笔调又与前几行形成巧妙变化。“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两句紧承前文,抒发了作者身处此境的切身体验。其中前一句巧妙化用杜甫诗句的意境,传递出一种历史的苍茫感。“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红裙欲仙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六句,展现一行人于绝顶广丽亭宴饮观舞的场景。写歌舞景象兼融情与景,是诗人笔力凝聚之处。但他深意所在,更是一种关于现实生命的感受,“自从有此山,白石封苍苔。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四句,感叹山岳亘古长存与此刻欢愉的短暂难得,由此自然生发出深沉的人生悲慨。“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四句,悲凉情愫,一方面染上了佛教哲学的底色,另一方面也源于诗人仕途遭遇的挫折。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可以视作诗人对生命这一宏阔而凝重主题的反问与探索,虽然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4. 作品点评
这首登览诗篇幅虽短,却能自如吸纳当下的、历史的以及内在的精神图景,使其交织成篇,因而呈现出“万象毕来”的恢弘气韵。纪昀用“气派极阔”来高度评价它,可谓十分贴切。
# 篇幅不长,而气派极阔。一起从老杜“熊罢咆我东”四句化出。好在作起笔,若在中间,则凡语矣。
清纪昀《纪评苏诗》
上一篇:宋·苏轼《荆门惠泉》
下一篇:宋·苏轼《鳆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