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身心如槁木":居士的身体和心灵如同干枯的树木,
"旅馆孤眠体生粟":在旅馆中独自入眠身体因寒冷或孤寂而起了鸡皮疙瘩。
# 体生粟:谓皮肤受寒,起微粒如粟,俗称鸡皮疙瘩。
"谁能相思琢白玉":谁能够像雕琢白玉一样去细细思量相思之情。
"服药千朝偿一宿":服用药物千日才能抵偿这一夜的相思煎熬。
"天寒日短银灯续":天气寒冷白昼短暂只能点燃银灯继续照明,
# 天寒日短:杜甫《公安县怀古》:“寒天催日短。”
"欲往从之车脱轴":想要前去追随车子却脱了轴。
# 车脱轴:车脱其轴,则失车之用。谓不得往也。
"何人吹断参差竹":是什么人吹奏断了参差不齐的竹制乐器,
"泗水茫茫鸭头绿":泗水宽广浩渺呈现出如鸭头般的碧绿色。
# 泗水:源于今山东泗水县,流经徐州,至洪泽湖附近入淮。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行旅中于旅馆孤眠的情景,展现了身心如槁木的状态,以及相思、天寒日短、车轴脱阻、竹声呜咽、泗水茫茫等景象,体现了作者在行旅中的孤独之感与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天寒日短银灯续,欲往从之车脱轴”以及“何人吹断参差竹,泗水茫茫鸭头绿”,借寒冷天色短暂、银灯相伴,泗水茫茫等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相思之情以及前路受阻的无奈。象征:“相思琢白玉”中,“白玉”象征着纯洁的相思之情,突出了情感的珍贵与纯粹。正衬:“居士身心如槁木,旅馆孤眠体生粟”,以“旅馆孤眠”的状态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用身体因孤眠而生粟(颤抖)来突出这种孤独带来的内心不安。“欲往從之车脱轴”,通过想要前往却车坏这一情节,衬托出追求或思念对象的难以企及,以及自己的无奈。景物描写:“天寒日短银灯续,欲往从之车脱轴”,描写了天气寒冷、白昼短暂,只能点着银灯,想要前往却车子坏了的情景,勾勒出一种寒冷、窘迫的环境。“泗水茫茫鸭头绿”,描绘出泗水一片茫茫,水色如同鸭头绿般的画面,给人以开阔而又略带凄清之感。
3. 分段赏析
《次韵王巩独眠》第一句“居士身心如槁木,旅馆孤眠体生粟”,此句从语言炼字角度看,“孤眠”的“孤”字生动展现出诗人独自在旅馆中的孤独状态。从表达技巧上,运用衬托手法,以旅馆中孤苦的睡眠感受,衬托出内心的孤寂。在内容主题方面,形象地刻画了一位身心如槁木般毫无生气的居士形象,传达出其孤独、凄凉的情感。第二句“谁能相思琢白玉,服药千朝偿一宿”,“琢白玉”运用象征手法,将相思比作雕琢白玉,象征着相思的珍贵与不易,凸显出诗人对相思之情的看重。在情感主旨上,表达出诗人在相思中的煎熬,为了能与思念之人相聚,甘愿承受服药千朝的痛苦。第三句“天寒日短银灯续,欲往从之车脱轴”,从景物描写角度,“天寒日短”描绘出寒冷冬日白昼短暂的景象,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借环境的恶劣来暗示自己前往与思念之人相聚的道路受阻,抒发了无奈和惆怅之情。第四句“何人吹断参差竹,泗水茫茫鸭头绿”,从语言风格看,“鸭头绿”形象地描绘出泗水如鸭头般碧绿的色彩,语言清新自然。从表达技巧上,借眼前所见之景,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以吹断参差竹的疑问,增添了一种迷茫之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在相思和困境中的彷徨。
# 简古而蔚,书家所谓多力丰筋者。
清汪师韩《苏轼选评释》卷二
上一篇:宋·苏轼《无题七绝一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荆门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