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g
shí
liù
nián
ér
lái
liú
èr
nián
ér
píng
shēng
jué
chū
chù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chǒu
shí
zèng
xíng
zuò
sān
jué
dāng
nián
shān
bìn
liǎng
qīng
qīng
qiǎng
shuō
chóng
lín
wèi
bié
qíng
shuāi
zhǐ
jīn
bái
yīng
xiāng
duì
huà
lái
shēng
chū
chù
tiān
gǎn
jiāng
shuāi
xiǔ
jiào
qián
xián
biàn
便
cóng
luò
shè
xiū
guān
yóu
yǒu
xián
èr
shí
nián
zài
jùn
qián
liù
bǎi
shān
zhōng
huí
lái
hái
jiāng
tiān
zhú
fēng
yún
gēn
dào
chù
zāi

译文

苏轼在离开杭州时,因下天竺寺的惠净师赠给他一块丑石而作的三首绝句,当年我离开杭州时,衣衫和鬓发都是青青的,如今重临此地,勉强安慰自己离别之情。如今头发已经稀疏,无可再白,看来只能期待来生再相见。我的经历和白居易有些相似,虽然才名不如他,但也能安分守己。如果从洛阳辞官归隐,能有二十年的闲居生活。我在杭州任职前后共六百天,山中来去的次数也记不清了。离开时,我仿佛带着天竺山的一峰,希望把它的美景种到任何地方。

逐句剖析

"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当年衫鬓两青青":苏轼在离开杭州时,因下天竺寺的惠净师赠给他一块丑石而作的三首绝句,当年我离开杭州时,衣衫和鬓发都是青青的,

"强说重临慰别情":如今重临此地,勉强安慰自己离别之情。

"衰发只今无可白":如今头发已经稀疏,无可再白,

"故应相对话来生":看来只能期待来生再相见。

"出处依稀似乐天":我的经历和白居易有些相似,

"敢将衰朽较前贤":虽然才名不如他,但也能安分守己。

"便从洛社休官去":如果从洛阳辞官归隐,

# 从:一作“従”。

"犹有闲居二十年":能有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在郡依前六百日":我在杭州任职前后共六百天,

"山中不记几回来":山中来去的次数也记不清了。

"还将天竺一峰去":离开时,我仿佛带着天竺山的一峰,

"欲把云根到处栽":希望把它的美景种到任何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组诗。这首诗共三首绝句,主题围绕苏轼对自身经历的回顾与感慨,以及对杭州的深厚情感。诗中通过对自身经历与白居易相似之处的描写,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豁达态度。在写作手法上,苏轼运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一首诗通过“当年衫鬓两青青”与“衰发祗今无可白”的对比,突出了岁月的变迁。第二首诗则以“出处依稀似乐天”为引,表达对前贤的敬意和自身的豁达。第三首诗则通过对杭州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苏轼通过“当年衫鬓两青青”与“衰发只今无可白”的对比,突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用典:诗中提到“出处依稀似乐天”,以白居易(乐天)自比,表达了自己虽才名不及,但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借物抒情:“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当年衫鬓两青青,”诗人以“丑石”为题,通过赠石的行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虚实结合:“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以虚写实,通过想象将天竺山的一峰移植到他处,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慰别情。”诗人回忆年轻时的风采,衣衫青青,鬓发乌黑,充满朝气。然而,面对离别,他只能勉强安慰自己,试图用重逢的喜悦来冲淡离别的伤感。“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如今头发已经斑白,无法再变黑。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只能与友人相对而坐,谈论来生。第二首:“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诗人以白居易自比,认为自己的经历与白居易相似。但他不敢将自己与前贤相比,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诗人设想自己若能像白居易一样辞官归隐,还能享受二十年的闲居生活。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第三首:“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诗人回忆自己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期间多次往返山中,却记不清具体次数。这反映了他对这段生活的留恋和对自然的热爱。“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诗人带着天竺山的一峰离去,希望将这份自然之美带到任何地方。这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象征着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五禽言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宿临安净土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