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共查梨到雪霜":橘树何时与山楂、山梨一起长到雪霜来时?
# 查:楂,山楂。,共:同与。,几:何时。
"一经题品便生光":一旦经过品评之后,便增添光彩。
# 生光:增添光彩。,题品:品评。
"木奴何处避雌黄":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开人们的议论?
# 雌黄:《晋书·王衍传》: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后以此指更改、驳正议论、评论。,木奴:橘子古名。
"北客有来初未识":我到黄州来,开始还未认识橘树,
# 初:开始。,北客:苏轼自谓。
"南金无价喜新尝":如荆州、扬州产的金子般的橘子极为贵重,我乐于尝新橘,
"含滋嚼句齿牙香":品尝橘子吮它的滋味,赋写橘诗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 齿牙:口味的俗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全词以比衬手法于霜雪中淬炼橘之清魂,更以"三日手犹香"的奇幻笔触,暗藏锦绣文章不掩其辉的深意。全篇在抑扬相生间,托起诗人如橘般经冬犹烈的谪居志节。
2. 写作手法
衬托:全词以山楂、山梨(查梨)为衬托,凸显橘子的独特品格。上阕“几共查梨到雪霜”通过查梨的早凋反衬橘树凌霜傲雪的生命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耐寒”特质。下阕以“北客初未识”与“南金无价”的认知反差,强化橘子的珍贵价值,形成世俗认知与内在美质的对照。抑扬:上阕先抑后扬:山楂、山梨的平凡短暂被“一经题品便生光”打破,转而颂扬橘子经品评后的光彩;下阕则通过“北客不识”的铺垫,引出“南金无价”的盛赞,形成情感起伏。托物言志:全词借橘喻人,以橘子的“凌霜傲雪”“暗香持久”象征诗人谪居中不改其志的高洁品性。橘子成为苏轼精神人格的投射,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虚实结合:上阕实写橘树耐寒的物理特性,下阕虚写“齿牙香”的味觉体验与“南金无价”的文化意蕴,将物质存在升华为精神象征。通感:“含滋嚼句齿牙香”将味觉(含滋)、触觉(嚼句)与嗅觉(香)贯通,以感官交织强化橘子香气的持久性,暗喻诗文创作的精神回甘。反问:“木奴何处避雌黄”以诘问形式,既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又暗含对世俗非议的不屑,增强抒情力度。象征:全词以橘子为象征体,其“耐寒”象征逆境中的坚韧,“暗香”象征才德的内敛持久,构成士大夫理想人格的隐喻系统。用典:“南金”化用《诗经·毛传》中荆、扬二州产金的典故,以黄金之贵比喻橘子的珍稀。雌黄”援引《晋书·王衍传》“口中雌黄”的典故,暗指对橘子的非议终难掩其美质。双关:“雌黄”原指矿物颜料,用于涂改文字(如《晋书》中“口中雌黄”典故),此处双关为世人对橘的褒贬议论,同时影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遭受的舆论攻击,借橘喻己,表达对非议的无奈与自嘲。
3. 分段赏析
上片,颂扬了橘树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与独特地位。橘树与众不同,它不畏严寒,不似山楂与山梨那般早早地在深秋时节便成熟掉落,无法经受霜雪的考验。橘树能够凌霜斗雪,四季常青,展现出一种孤傲不屈的品格。正因如此,一旦被世人所赏识题咏,橘树便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正如屈原在《橘颂》中所赞颂的那样,橘之光辉照人。自古以来,人们对橘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美其凌霜傲雪的坚韧,也有人因其被称为“木奴”——山间平凡的果树而轻视它。对此,苏轼在上片末句发出了“木奴何处避雌黄”的感慨,为橘树这一俗称正名,同时也为下片更深入的咏橘埋下了伏笔。下片则细致描绘了橘树的品格、价值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轼先以“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两句,通过对比北方来客初识橘子的新奇与南方人对这“无价之宝”的喜爱,突显了橘子的珍贵与受欢迎程度。进一步地,橘子不仅因其独特的口感而深受人们喜爱,更因其所蕴含的品格与价值而被人们赞颂。人们品尝着橘子的甘甜,口中留香,心中更是充满了对橘子的赞美之情,以诗句传颂其美,使得橘子的美好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流芳百世。
4. 作品点评
苏轼在词作中综合运用对比映衬、抑扬交错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腻刻画橘果傲霜斗雪的坚韧品性及馥郁芬芳的自然特质,与世俗浮华形成巧妙对照,从而凸显其"深固难徙"的珍贵品性。字里行间既展现了柑橘作为"后皇佳树"的独特价值,更寄寓了作者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与"不以岁寒改"的高尚气节。
#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细腻轻快,富有艺术表现力。
现代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饶学刚《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一篇:宋·苏轼《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下一篇:宋·苏轼《和李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