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bīn
jiàn
zhōng
luàn
sh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jiāng
hán
qíng
zhī
yuǎn
jiàn
shān
shàng
méng
lóng
hán
gāo
fēng
huàng
dàng
shè
qiào
héng
yún
piāo
sàn
cuì
shù
fēn
xíng
rén
guāng
fēi
niǎo
tóu
yuǎn
mán
huāng
shuí
ài
nóng
xiù
ān
shì
shì
shì
gāo
yǐn
liàn
jīng
shuí
néng
cóng
zhī
yóu
yǒu
chái

译文

江水寒意侵人,连晴天也感觉不到暖意,远远望见山顶上悬挂的太阳。云雾朦胧,笼罩着高耸的山峰,阳光晃动,照射在陡峭的崖壁上。横亘的云层忽然间飘散开来,苍翠的树木顿时清晰分明地呈现。行人汲取着这独有的日光,飞鸟向遥远的碧空深处飞去。这荒凉偏僻之地,谁还会喜爱呢,但草木的繁盛之美,又怎能不令人流连。难道没有避世隐居的士人吗,他们在高处隐居,修炼着精神魂魄。谁能追随他们一起遨游呢,只是路上遍布着豺狼虎豹的踪迹。

逐句剖析

"江寒晴不知":江水寒意侵人,连晴天也感觉不到暖意,

"远见山上日":远远望见山顶上悬挂的太阳。

"朦胧含高峰":云雾朦胧,笼罩着高耸的山峰,

"晃荡射峭壁":阳光晃动,照射在陡峭的崖壁上。

"横云忽飘散":横亘的云层忽然间飘散开来,

"翠树纷历历":苍翠的树木顿时清晰分明地呈现。

# 历历:分明的样子。

"行人挹孤光":行人汲取着这独有的日光,

"飞鸟投远碧":飞鸟向遥远的碧空深处飞去。

"蛮荒谁复爱":这荒凉偏僻之地,谁还会喜爱呢,

"秾秀安可适":但草木的繁盛之美,又怎能不令人流连。

# 秾秀:十分美丽。

"岂无避世士":难道没有避世隐居的士人吗,

"高隐炼精魄":他们在高处隐居,修炼着精神魂魄。

# 精魄:精神魂魄。

"谁能从之游":谁能追随他们一起遨游呢,

"路有豺虎迹":只是路上遍布着豺狼虎豹的踪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诗人途经宜宾时所见的山野景色:开篇以“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勾勒出江天寒意与山间日光的朦胧对比,接着用“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写阳光穿透云雾照射峭壁的动态光影,“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则以云散树显的画面展现山野的清朗。后六句由景及情,“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借行人与飞鸟的意象,暗含自身行旅的孤独;“蛮荒谁复爱”叹此地荒僻,“穠秀安可适”又赞山水之美,矛盾中见复杂心绪。“避世士”与“豺虎迹”的对照,既流露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又以“路有豺虎”的现实阻碍,表达出欲隐不得的怅惘。全诗以白描手法绘山水变幻,借行旅所见抒怀,语言质朴自然,在写景中融入身世感慨,体现了苏轼诗歌“即景生情、情理交融”的特点,展现了宋代文人在宦游途中对自然与人生的双重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青年时期的苏轼与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再度前往京城,一路乘船顺江而下。彼时的戎州一带,地貌独特:山峦蜿蜒起伏,林木茂密繁盛,江水奔腾湍急,沿岸人烟稀疏。面对这般景象,苏氏兄弟各自挥笔写下《过宜宾见夷中乱山》一诗,记录下途中所见的苍茫景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八句:“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以“江寒”与“山日”形成冷暖对比,暗写天气微晴却寒意未散的朦胧感,奠定清冷基调。“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进一步用“朦胧”状云雾缭绕的山峰,“晃荡”写阳光穿透云层投射峭壁的晃动光影,动静结合中展现自然的生机。“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则笔锋一转,写横云突然消散,翠树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忽”字突出景象突变的惊喜,“历历”则强化视觉的清朗感。“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以“行人”自指,“孤光”既指日光,也暗含独行的孤寂;飞鸟投向远空,以动衬静,勾勒出荒山野岭中的空旷寂寥。后六句:“蛮荒谁复爱,穠秀安可适”以反问起笔,直言此地荒僻(“蛮荒”),却又叹其草木繁盛(“穠秀”),在“谁复爱”与“安可适”的矛盾中,既写戎州的原始风貌,也透露出对自然之美的复杂感受——虽荒僻却自有生机。“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转而联想,猜想此地或许有避世隐士修炼身心,暗含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谁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迹”却以现实击碎幻想:想与隐士同游,却因“豺虎迹”(既指真实猛兽,也隐喻仕途或世道的险恶)而受阻,“谁能”的无奈与“豺虎迹”的凶险,将诗人欲隐不得、对现实忧惧的怅惘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

下一篇:宋·苏轼《送刘分攵倅海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