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ài
zhǔn
láng
zhōng
jiàn
yāo
yóu
西
sān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chéng
shì
shí
jiāng
yōu
huì
chūn
qiū
shì
lìng
jiāng
chǔ
chéng
shì
què
鹿
yóu
tīng
zhōu
gāo
rén
xīn
kǎn
qiě
zhǐ
chéng
liú
gōng
qīng
jiù
liú
suǒ
zhōng
nián
liú
jūn
jiàn
pāo
guān
péng
lìng
qín
xián
jīn
yǒu
jiǔ
zuì
mián
shí
qiǎn
xiū

译文

城市里的人不懂得江湖的幽深宁静,他们谈论江湖就好像和寒蝉谈论春秋。试着让江湖处于城市之中,城市人面对江湖却如同麋鹿在汀洲游荡,不知所措,难以契合。高人没有执念,觉得怎样都可以,遇到坎坷就停止,顺流时就乘舟浮游。公卿旧友挽留也留不住高人,可遇到投合心意的地方或人,就会终年停留。您没看见那辞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他的琴没有琴弦,头巾上沾着酒渍,喝醉想睡觉时,就把客人打发走休息。

逐句剖析

"城市不识江湖幽":城市里的人不懂得江湖的幽深宁静,

"如与蟪蛄语春秋":他们谈论江湖就好像和寒蝉谈论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试着让江湖处于城市之中,

"却似麋鹿游汀洲":城市人面对江湖却如同麋鹿在汀洲游荡,不知所措,难以契合。

"高人无心无不可":高人没有执念,觉得怎样都可以,

"得坎且止乘流浮":遇到坎坷就停止,顺流时就乘舟浮游。

"公卿故旧留不得":公卿旧友挽留也留不住高人,

"遇所得意终年留":可遇到投合心意的地方或人,就会终年停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您没看见那辞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

"琴无弦":他的琴没有琴弦,

"巾有酒":头巾上沾着酒渍,

"醉欲眠时遣客休":喝醉想睡觉时,就把客人打发走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为宋代苏轼创作的七言古诗,属酬赠唱和题材诗作。诗中借城市与江湖的认知差异展开,以“城市人不识江湖幽如同蟪蛄谈春秋”,凸显两种生活环境带来的认知差异;又假设“江湖处于城市”,展现城市人面对江湖之幽时如麋鹿游汀洲般的不适。同时描绘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而浮”的随性处世哲学,借陶渊明抛官后“琴无弦、巾有酒、醉眠遣客”的典故,传递对世俗、顺应本心生活的向往。写运用比喻、用典、对比等手法,以新奇比喻构建认知冲突,用典自然贴切,展现苏轼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城市不识江湖幽”,开篇点明城市与江湖的差异,城市人难以理解江湖的幽深宁静,将两种生活环境对立。“如与蟪蛄语春秋”,运用比喻,蟪蛄(寒蝉)春生夏死,不知春秋,比喻城市人对江湖幽趣的认知如同蟪蛄谈春秋般无法理解,生动形象地突出认知隔阂,为后文论述做铺垫,引发读者对两种生活境界的思考。“试令江湖处城市”,进行假设反转,把江湖置于城市环境中。“却似麋鹿游汀洲”,再次用比喻,麋鹿本应生活在山林,在汀洲则会不知所措,比喻城市人面对江湖之幽时的不适应、难以契合,与首联呼应,进一步强化城市与江湖在人们认知、适应层面的冲突,从反向假设角度深化主题。“高人无心无不可”,描绘高人的心境,没有执念,觉得怎样都可行,体现一种随性、超脱的处世态度。“得坎且止乘流浮”,“得坎且止”指遇到坎坷就停止,“乘流浮”指顺流时就乘舟浮游,以形象的行为展现高人顺应自然、不强行妄为的生活哲学,与城市人的世俗、执着形成对比,凸显高人境界的可贵。“公卿故旧留不得”,写高人不为公卿旧友的挽留所动,突出其随性、不受世俗羁绊。“遇所得意终年留”,若遇到投合心意的,就会终年停留,体现高人对契合本心事物的执着,一“留”一“不留”,鲜明展现其处世准则。“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运用陶渊明抛官归隐的典故,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琴虽无弦、常带酒意,醉眠时便遣客休息,以具体事例强化对超脱世俗、顺应本心生活的赞美,让高人的境界更具文化底蕴与感染力,收束全诗,升华对自由随性生活的推崇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游博罗香积寺》

下一篇:宋·苏轼《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