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识江湖幽":城市里的人不懂得江湖的幽深宁静,
"如与蟪蛄语春秋":他们谈论江湖就好像和寒蝉谈论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试着让江湖处于城市之中,
"却似麋鹿游汀洲":城市人面对江湖却如同麋鹿在汀洲游荡,不知所措,难以契合。
"高人无心无不可":高人没有执念,觉得怎样都可以,
"得坎且止乘流浮":遇到坎坷就停止,顺流时就乘舟浮游。
"公卿故旧留不得":公卿旧友挽留也留不住高人,
"遇所得意终年留":可遇到投合心意的地方或人,就会终年停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您没看见那辞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
"琴无弦":他的琴没有琴弦,
"巾有酒":头巾上沾着酒渍,
"醉欲眠时遣客休":喝醉想睡觉时,就把客人打发走休息。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城市不识江湖幽”,开篇点明城市与江湖的差异,城市人难以理解江湖的幽深宁静,将两种生活环境对立。“如与蟪蛄语春秋”,运用比喻,蟪蛄(寒蝉)春生夏死,不知春秋,比喻城市人对江湖幽趣的认知如同蟪蛄谈春秋般无法理解,生动形象地突出认知隔阂,为后文论述做铺垫,引发读者对两种生活境界的思考。“试令江湖处城市”,进行假设反转,把江湖置于城市环境中。“却似麋鹿游汀洲”,再次用比喻,麋鹿本应生活在山林,在汀洲则会不知所措,比喻城市人面对江湖之幽时的不适应、难以契合,与首联呼应,进一步强化城市与江湖在人们认知、适应层面的冲突,从反向假设角度深化主题。“高人无心无不可”,描绘高人的心境,没有执念,觉得怎样都可行,体现一种随性、超脱的处世态度。“得坎且止乘流浮”,“得坎且止”指遇到坎坷就停止,“乘流浮”指顺流时就乘舟浮游,以形象的行为展现高人顺应自然、不强行妄为的生活哲学,与城市人的世俗、执着形成对比,凸显高人境界的可贵。“公卿故旧留不得”,写高人不为公卿旧友的挽留所动,突出其随性、不受世俗羁绊。“遇所得意终年留”,若遇到投合心意的,就会终年停留,体现高人对契合本心事物的执着,一“留”一“不留”,鲜明展现其处世准则。“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运用陶渊明抛官归隐的典故,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琴虽无弦、常带酒意,醉眠时便遣客休息,以具体事例强化对超脱世俗、顺应本心生活的赞美,让高人的境界更具文化底蕴与感染力,收束全诗,升华对自由随性生活的推崇之情。
上一篇:宋·苏轼《游博罗香积寺》
下一篇:宋·苏轼《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