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guān
rén
jiān
shì
zuì
zhōng
zhēn
kōng
wéi
xiāo
yǔn
kuàng
nǎi
bǎi
yōu
shēn
zāi
zhī
wǎn
zuò
lìng
huá
xīn
shèng
rén
zhòu
nán
qiě
zhì
xián
rén

译文

在我看来这个人间是如此虚幻,还不如喝醉后所能看到的风景能够当真。天空都可能会坠落,便何况是这具臭皮囊呢。可惜的是我这么老才认识到这一点,之前徒然烦恼以致于生出了这么多白发。人要成为生而知之者的圣人太不容易了,能当个学而知之者的贤人也好。

逐句剖析

"我观人间世":在我看来这个人间是如此虚幻,

"无如醉中真":还不如喝醉后所能看到的风景能够当真。

"虚空为销殒":天空都可能会坠落,

"况乃百忧身":便何况是这具臭皮囊呢。

"惜哉知此晚":可惜的是我这么老才认识到这一点,

"坐令华发新":之前徒然烦恼以致于生出了这么多白发。

"圣人骤难得":人要成为生而知之者的圣人太不容易了,

"日且致贤人":能当个学而知之者的贤人也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四首(其一)》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苏轼感慨人间世事,认为醉酒时才能体会到本真,联想到虚空都会消逝,更觉自身忧愁众多,还惋惜明白此理太晚,已添白发。写作上,直抒胸臆,简洁有力地传达内心感悟。开篇点明观点,随后层层递进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该诗展现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在感慨中透露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以质朴语言写深沉哲思,体现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与精神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从内容来看,属于感怀题材。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的看法,认为醉酒时才能体会到本真。诗人由虚空可能消逝联想到自身的诸多忧愁,惋惜明白此道理太晚,导致已生华发,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慨与思索。

2. 分段赏析

“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开篇诗人直接表明观点,他观察人世间,认为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醉酒时的状态来得真实。“醉中真”三字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反映出苏轼在现实生活中或许觉得诸多事物并非本真,而唯有在醉意中,才能摆脱一些世俗的束缚,触碰到内心所认为的真实,这既引发读者的好奇,也为后文的阐述埋下伏笔。“虚空为销殒,况乃百忧身”此句进一步解释原因。“虚空”本是无形无质的,却仿佛能成为锁,让人困于其中甚至消亡,这里暗示着现实世界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如世俗的观念、舆论等,对人的束缚与压迫。而“百忧身”则强调了人本身就承载着诸多忧愁,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下,更显人生的艰难。这两句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所处困境的理解,也突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惜哉知此晚,坐令华发新”诗人感慨自己明白“醉中真”这个道理太晚了,以至于如今头发都添了新的白发。“惜哉”二字,将那种悔恨与遗憾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时光匆匆流逝,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才有所感悟,青春不再,流露出对岁月虚度的叹惋。“圣人骤难得,日且致贤人”最后两句,“圣人”在古代常代表品德高尚、智慧超群且能治理天下的人,诗人认为圣人很难一下子出现。既然如此,那就每日与贤人相处。这表明苏轼在感慨现实、抒发遗憾之后,依然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不能遇到完美的“圣人”,能与贤人交往,在精神上相互慰藉,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展现出他豁达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郭功甫观予画雪雀有感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