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人间世":在我看来这个人间是如此虚幻,
"无如醉中真":还不如喝醉后所能看到的风景能够当真。
"虚空为销殒":天空都可能会坠落,
"况乃百忧身":便何况是这具臭皮囊呢。
"惜哉知此晚":可惜的是我这么老才认识到这一点,
"坐令华发新":之前徒然烦恼以致于生出了这么多白发。
"圣人骤难得":人要成为生而知之者的圣人太不容易了,
"日且致贤人":能当个学而知之者的贤人也好。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从内容来看,属于感怀题材。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间的看法,认为醉酒时才能体会到本真。诗人由虚空可能消逝联想到自身的诸多忧愁,惋惜明白此道理太晚,导致已生华发,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慨与思索。
2. 分段赏析
“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开篇诗人直接表明观点,他观察人世间,认为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醉酒时的状态来得真实。“醉中真”三字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反映出苏轼在现实生活中或许觉得诸多事物并非本真,而唯有在醉意中,才能摆脱一些世俗的束缚,触碰到内心所认为的真实,这既引发读者的好奇,也为后文的阐述埋下伏笔。“虚空为销殒,况乃百忧身”此句进一步解释原因。“虚空”本是无形无质的,却仿佛能成为锁,让人困于其中甚至消亡,这里暗示着现实世界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如世俗的观念、舆论等,对人的束缚与压迫。而“百忧身”则强调了人本身就承载着诸多忧愁,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下,更显人生的艰难。这两句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所处困境的理解,也突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惜哉知此晚,坐令华发新”诗人感慨自己明白“醉中真”这个道理太晚了,以至于如今头发都添了新的白发。“惜哉”二字,将那种悔恨与遗憾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时光匆匆流逝,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才有所感悟,青春不再,流露出对岁月虚度的叹惋。“圣人骤难得,日且致贤人”最后两句,“圣人”在古代常代表品德高尚、智慧超群且能治理天下的人,诗人认为圣人很难一下子出现。既然如此,那就每日与贤人相处。这表明苏轼在感慨现实、抒发遗憾之后,依然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不能遇到完美的“圣人”,能与贤人交往,在精神上相互慰藉,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展现出他豁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