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kàn
dān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yōu
姿
hòu
dōng
fēng
jiǔ
xǐng
suǒ
jiàn
jīn
fěn
bào
qīng
qiān
huā
bǎi
cǎo
gòng
jìn
yán
wèi
rěn
shā
niú
jiān
luò
ruǐ

译文

牡丹那幽雅的姿态不必过分顾惜,因为日后东风吹起 (它就会改变)。醉酒醒来后能看见什么呢,只见残花簇拥着青青的果实。无数的花朵和百草,最终都会凋零,没有美丑之分。不忍心看着落花委身于泥沙之中,就用牛酥煎制落下的花蕊 。

逐句剖析

"幽姿不可惜":牡丹那幽雅的姿态不必过分顾惜,

# 幽姿:幽静的姿态。

"后日东风起":因为日后东风吹起 (它就会改变)。

"酒醒何所见":醉酒醒来后能看见什么呢,

"金粉抱青子":只见残花簇拥着青青的果实。

# 青子:本指青色籽实,此指青色的花蒂。,金粉:花粉。

"千花与百草":无数的花朵和百草,

"共尽无妍鄙":最终都会凋零,没有美丑之分。

# 妍鄙:妍媚和鄙陋。

"未忍污泥沙":不忍心看着落花委身于泥沙之中,

"牛酥煎落蕊":就用牛酥煎制落下的花蕊 。

# 牛酥煎落蕊:指五代后蜀李昊用牛酥煎落花美餐一事。《复斋漫录》载,“孟蜀礼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遗朋友,以与牛酥同赠,曰: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浓艳。其风流贵重如此。”牛酥,牛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诗是苏轼所作,为其在黄州天庆观观牡丹组诗中的第三首。诗中借牡丹从盛放走向结果的过程,描绘了“金粉抱青子”等景象,展现出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蕴含着万物平等的哲理,“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则体现出对落花的怜惜,尽显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所写。元丰三年(1080)三月,他在黄州期间,前往天庆观观赏牡丹,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彼时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仕途受挫,人生境遇急转直下,在观赏牡丹的过程中,借景抒怀,留下了这些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牡丹在东风起后的变化,如“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描绘了酒醒后牡丹花瓣飘落,枝头结果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感慨之情。托物言志:以牡丹自喻或借牡丹来表达自身情感。牡丹珍惜自己的幽姿,却难敌东风,正如诗人自身虽有才华与抱负,但在现实境遇中也面临无奈与变化,借牡丹的命运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直抒胸臆:“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直接表明不忍心看落花委于泥沙,采用煎落蕊的方式来处理,直白地体现出对牡丹的喜爱与怜惜。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承接第二首里的“惜”字展开。从“每似惜幽姿”,到“幽姿不可惜”,持续描绘雨中赏牡丹时的所思所想。娇艳动人的牡丹,好似格外顾惜自身的优雅姿态,可这份顾惜,切莫过度。要明白,春日时光短暂易逝,风雨更是无情。一旦东风迅猛吹起,那娇嫩的花瓣便会纷纷飘零。或许某天清晨醒来,映入眼帘的就只有枝头青涩的果实,而曾经娇艳的花朵已不见踪影。“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无论是高贵的牡丹,还是平凡的百草,都会在时光的流转中走向凋零,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并无美丑贵贱之分。人们不忍看着落花散落各处,被碾作尘泥,便想着用牛酥煎制落下的花蕊,将其当作一顿别致的美食,借此来表达对牡丹的深切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赠黄山人》

下一篇:宋·苏轼《踯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