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sān
jué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hǎi
zhōng
fāng
shì
sān
shān
wàn
míng
zhī
huán
zhǐ
chǐ
qín
líng
shì
shāng
jiàn
cháo
yuán
pān

译文

大海中的方士们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那三座仙山,从古到今人们都明白,这些方士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近在咫尺的秦始皇陵就是历史的借鉴,又何必苦苦地去追求所谓的长生。

逐句剖析

"海中方士觅三山":大海中的方士们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那三座仙山,

"万古明知去不还":从古到今人们都明白,这些方士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咫尺秦陵是商鉴":近在咫尺的秦始皇陵就是历史的借鉴,

# 咫尺:形容距离糠近。

"朝元何必苦跻攀":又何必苦苦地去追求所谓的长生。

# 跻攀:登攀。,朝元:朝元阁,唐玄宗在骊山所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骊山三绝句(其三)》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秦始皇让方士寻找仙山这一历史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行为的描述和对秦陵这一历史遗迹的提及,讽刺了秦始皇等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愚蠢行为,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们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要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苏轼以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海中方士觅三山”运用了秦始皇派方士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典故,借这一历史事件来引发对帝王追求长生不老行为的思考。对比:将秦始皇派人去远方寻找虚无缥缈的仙山(“海中方士觅三山”)与近在咫尺的秦陵(“咫尺秦陵是商监”)进行对比,突出了秦始皇行为的荒谬和不切实际,以及历史的讽刺性。借古讽今:通过对秦始皇时期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借古讽今,暗示后人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和历史的哲理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

下一篇:宋·苏轼《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