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官居如传舍":不要笑话我官职调动如同旅店暂居,
"故应人世等浮云":人生在世本就如浮云般聚散无常。
"百年父老知谁在":百年之后家乡父老还有谁在世呢,
"惟有双松识使君":只有这两棵松树还记得我这位太守。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怀诗,描绘了诗人即将离任东武时对宦海沉浮与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以及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化用:“故应人世等浮云”一句化用《论语·述而》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典。孔子原句以“浮云”喻指不义之财与虚妄富贵,强调君子对非道义之物的超然态度;苏轼则借此典进一步拓展,将“浮云”的象征意义从“不义之富贵”延伸至整个人生际遇,表达对世事无常、聚散难料的深刻感慨。比喻:“莫笑官居如传舍”句中以“传舍”比喻“官居”,将官员居所的临时性、漂泊感直接呈现出来。通过“如”字的连接,生动写出官场生涯的流动性,官员任职常不固定,居所如同驿站般短暂停留,既暗含对仕途漂泊的感慨,也为后文“人世等浮云”的旷达感慨埋下伏笔。象征:“故应人世等浮云”这里将用“浮云”象征人生际遇的无常与短暂,通过“等”字直接建立关联,强调人世的变幻无常、短暂易逝,如同天上的浮云般聚散不定。起兴:“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这句,由“官居”“传舍”的意象兴起,引出“人世”“浮云”的感慨,遵循“先言物,后抒情”的起兴结构。作者借官舍如驿站的短暂性,兴起对整个人生虚无性的思考,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以议论起笔,展现诗人对宦海沉浮的态度。“莫笑官居如传舍”中,“传舍”为古代驿站旅舍,喻指官职频繁调动的漂泊处境,诗人自嘲不必因官舍如旅店般暂居而自怜;“故应人世等浮云”则更进一步,以“浮云”为喻,直言人生聚散本如浮云般无常。此联以理性认知消解宦海颠簸的感伤,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由己及人,转入对变迁的深沉感慨。“百年父老知谁在”写岁月流转,百年之后家乡父老存亡难料,暗含对人事代谢的怅惘;“惟有双松识使君”则聚焦眼前双松,以松树的长久恒常反衬人世无常,“识使君”更赋予松树以人的灵性,暗示自己为官东武的点滴被自然默默铭记。此联通过“人—松”的今昔对照,抒发对时间流逝、人事更迭的深沉慨叹。
4. 作品点评
此诗作为苏轼密州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辑录于《苏轼全集》。诗中“使君”这一自称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独特的自我认知方式,更成为学界研究宋代官僚文人身份意识的重要文本依据。通过“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与“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这两组诗句,诗人深刻抒发了对宦海浮沉的体悟与对人生际遇的哲思。全诗既展现了苏轼作为地方官员的治政实践,又透露出其文人情怀,为后世考察北宋士大夫"出仕"与"为文”的双重身份特征提供了范本。
上一篇:宋·苏轼《食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