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xiāng
·
·
shàng
quàn
gōng
jiǔ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dào
xiè
gōng
tái
míng
yuè
qīng
fēng
hǎo
zài
zāi
jiù
rán
sūn
chù
chóng
lái
duǎn
fēng
liú
gèng
shàng
cái
qiū
jiàn
cuī
tuí
mǎn
yuàn
huáng
yīng
yìng
jiǔ
bēi
kàn
táo
huā
chūn
èr
yuè
zhēng
kāi
jìn
shì
liú
láng
hòu
zāi

译文

没到过谢公台,那里的明月清风是否健在?旧日的友人大胡子孙觉去了哪里?今日我又重来:你李矮子的风流已属上等高才。秋色渐渐凋萎在这一带。满地黄菊映亮了酒杯中的江海。等到明年二月仲春到此观赏桃花,争相盛开:都是“刘郎”我走后才种栽。

逐句剖析

"不到谢公台":没到过谢公台,

# 谢公台:傅注:“谢公台在维扬。”维扬,即扬州。

"明月清风好在哉":那里的明月清风是否健在?

# 明月清风: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欧阳修《采桑子》十三首之十一:“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

"旧日髯孙何处去":旧日的友人大胡子孙觉去了哪里?

# 髯孙:本指孙权。见《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注引《献帝春秋》。这里指孙觉。苏轼在《欲往湖州,见孙莘老,别公辅、希元、彦远、醇之、穆仲》诗中也称孙觉(莘老)为“紫髯翁”。

"重来":今日我又重来:

"短李风流更上才":你李矮子的风流已属上等高才。

# 短李:本指中唐李绅。见《新唐书·李绅传》、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二句自注。这里指李常。

"秋色渐摧颓":秋色渐渐凋萎在这一带。

# 摧颓:衰败。

"满院黄英映酒杯":满地黄菊映亮了酒杯中的江海。

# 黄英:黄花。指菊花。

"看取桃花春二月":等到明年二月仲春到此观赏桃花,

# 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入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郎,本是诗人刘禹锡自指。这里借喻孙觉。

"争开":争相盛开:

"尽是刘郎去后栽":都是“刘郎”我走后才种栽。

# 刘郎:本是诗人刘禹锡自指。这里借喻孙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写的是苏轼在李常的宴会上,以“谢公台”起兴,表达了对湖州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友人清高洁白操守的赞赏。接着转入对旧太守孙觉的怀念,随后又赞颂新太守李常的才华。下片对景感时,描写深秋时节的特征,并寓含时序迁移的感慨。最后通过化用刘禹锡的诗意,变讽刺为赞颂,象征性地赞美了旧太守的政绩,同时也饱含对旧太守的深切怀念。这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词作,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情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彼时,李常担任湖州知州一职。而苏轼正处在赶赴密州知州任的途中,恰好经过湖州。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苏轼得以参与到李常所举办的洗儿宴当中。在宴会席上,苏轼向李常敬酒,并由此创作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游玩词,该词上片借“谢公台”起兴,属戏作;下片对景感时,方入正题。两片表面看似脱节,实则有机相连,前后呼应成趣,尽显典雅诙谐之风。整首词不仅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怀念之情,称赞了友人的出众才能,还寓含着对时序迁移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象征:“明月清风”这一成语的运用,既描绘了湖州的自然美景,又象征着友人清高洁白的操守,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品德的赞赏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用典:“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中,“髯孙”指孙权,这里代指友人孙觉;“短李”本指中唐李绅,这里指李常。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不仅准确地切合了新、旧太守的外形与姓氏特点,而且前后相映成趣,增添了词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使词更具典雅之美。对比:上阕中将旧太守孙觉与新太守李常进行对比,突出了两人的不同特点。同时,下阕中“秋色渐摧颓”与“满院黄英映酒杯”形成对比,一衰一盛,既写出了时序的迁移,又烘托出了词人在席上的复杂心情,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间接抒情:情景交融,过片“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通过对深秋时节景色的描写,如秋色的衰败、菊花的盛开,营造出一种略带凄凉又不失雅致的氛围,将词人的感慨之情融入其中。而“映酒杯”则点明了“席上”劝酒的题意,使景与情紧密相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开篇“谢公台”起兴,旨在抒发赴任途中抵达友人李公择湖州任所的畅快。其中“谢公台”应是借喻友人的任所,“明月清风”运用成语描绘湖州自然之美,似乎也隐晦地象征友人清高洁白的操守,以感叹表达赞赏之情。三、四句转而怀念旧太守、友人孙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写出了席间面对新守时对旧守的追思。随后又回到当下,赞颂新太守、东道主李常的才华:“短李风流更上才。”“短李”与“髯孙”皆用典,契合新、旧太守外形与姓氏特点,前后映衬成趣,显得典雅诙谐。下片两句对景感怀:“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词人以“映酒杯”点明“席上”劝酒之意,以“满院黄英”展现深秋时节特色,对“秋色渐催颓”的概括性描述则蕴含着时序变迁的感慨,与上片“旧日”、“重来”的今昔之感一脉相承。最后三句想象明春桃花争妍的盛景,词人化用刘禹锡诗意,变嘲讽为赞誉,象征性地褒扬旧太守政绩,并再次深情地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此乃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普遍规律。

4. 作品点评

词人于全词中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寄予了对新太守的殷切期望与激励。提及栽树的“刘郎”,实则暗指当下的太守李常,此中深意,或许正是作者以“劝李公择酒”为题的真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庆姬》

下一篇:宋·苏轼《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