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o
zhōu
jué
guān
tá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jiāng
tóng
jiào
zhū
gān
dǎn
yóu
néng
chǔ
yuè
ruò
xìn
wàn
shū
guī
jīn
zhī
zhī

译文

想要计较事物间的异同如同锱铢般细微,肝胆相照的真心,却像楚越两地般相隔遥远。但若明白万物终归同一理,你如今便能理解我,而我亦能知晓鱼的快乐。

逐句剖析

"欲将同异较锱铢":想要计较事物间的异同如同锱铢般细微,

"肝胆犹能楚越如":肝胆相照的真心,却像楚越两地般相隔遥远。

"若信万殊归一理":但若明白万物终归同一理,

"子今知我我知鱼":你如今便能理解我,而我亦能知晓鱼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濠州七绝·观鱼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哲理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赴杭州通判任途中所经濠州(今安徽凤阳)时。此诗以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典故为切入点,通过精炼的语言探讨万物同异之理。首句“欲将同异较锱铢”以“锱铢”喻细微差异,暗含对世俗执着分别心的批判;次句“肝胆犹能楚越如”反用《庄子》典故,揭示认知局限下亲密关系的疏离本质。后两句“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则升华至道家“齐物”境界,强调超越表象差异、把握万物共通本质的哲思,呼应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证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如”​“欲将同异较锱铢”:“锱铢”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此处比喻极其细微的差异。“较锱铢”即斤斤计较、执着于分辨毫末之别。此句写若以狭隘之心执着于区分事物异同,便会陷入对细微差别的过度关注。“肝胆犹能楚越如”:“肝胆”在人体中本为一体,象征亲密无间;“楚越”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与越国,两国地域相隔遥远,常被用来比喻疏离关系。此句化用《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意为:若只盯着差异,即便如肝胆般紧密关联的事物,也会变得如同楚越两国般疏远。以庄子“肝胆楚越”的比喻,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当过度聚焦差异时,连最亲密的关系也会被割裂。“欲将”(主观执着)与“犹能”(客观结果)形成转折,强调“较锱铢”的行为必然导致“肝胆疏远”的荒谬性,为后文转折铺垫。批判世人常因执着于表面差异而忽视本质关联的现象,暗示这种思维会让人陷入孤立与隔阂。后两句“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若信万殊归一理”:“万殊”指世间万物的千差万别;“一理”即万物背后的统一规律或本质。此句提出核心观点:若能相信纷繁表象下存在统一的根本之理,便能超越差异的束缚。“子今知我我知鱼”:“子”指诗人与之对话的对象(或泛指世人);“我知鱼”化用《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的典故——庄子见鱼游于濠水,言“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质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诘“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处“我知鱼”并非单纯指知晓鱼的快乐,而是象征超越主客对立、物我合一的认知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三)》

下一篇:宋·苏轼《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