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幽翠满山谷":幽静翠绿的树林布满山谷,
"楼观突兀起江滨":高大的楼观在江边突兀地拔起。
"云是昔人藏书处":据说这里是前人藏书的地方,
"磊落万卷今生尘":如今众多的书籍已布满灰尘。
"江边日出红雾散":江边太阳升起,红色的雾气消散,
"绮窗画阁青氛氲":华丽的窗户和彩绘的楼阁笼罩在青色的雾气中。
"山猿悲啸谷泉响":山中的猿猴悲伤地啼叫,山谷的泉水潺潺作响,
"野鸟嘐戛岩花春":野鸟鸣叫,岩花在春天绽放。
"借问主人今何在":请问书楼的主人如今在哪里,
"被甲远戍长苦辛":他身披铠甲远在边疆戍守,长期忍受着辛苦。
"先登搏战事斩级":他争先登上战场与敌人搏斗,忙于斩获首级,
"区区何者为三坟":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珍贵的书籍。
"书生古亦有战阵":古代的书生也能参与战阵,
"葛巾羽扇挥三军":像诸葛亮那样头戴葛巾、手摇羽扇指挥三军。
"古人不见悲世俗":古代的贤能之人已看不到了,我为世俗轻视文化而悲伤,
"回首苍山空白云":回头望去,苍山之上只有白云悠悠。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等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带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对书楼冷落、文化被弃的感慨做铺垫。对比:将书楼曾经作为藏书之处的辉煌,与如今“磊落万卷今生尘”的冷落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书楼的变迁,表达对文化传承现状的感慨。同时,将书楼主人如今“被甲远戍”弃文从武的行为,与“书生古亦有战阵,葛巾羽扇挥三军”所代表的文化与军事相结合的传统方式进行对比,批判世俗对文化的轻视。用典:“书生古亦有战阵,葛巾羽扇挥三军”运用诸葛亮的典故,以诸葛亮葛巾羽扇指挥军队为例,说明书生也能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说服力。烘托:以“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中书楼周围日出雾散、阁宇青葱的景象,烘托出曾经书楼的雅致与文化氛围,与如今的冷落形成反差。
2. 分段赏析
开篇“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诗人以宏大的笔触勾勒环境。茂密幽深、翠绿葱茏的树林遍布山谷,展现出自然的静谧与生机。而书楼在江边拔地而起,“突兀”一词生动体现其高耸显眼,临江而立的雄伟姿态。此句为书楼营造出清幽又大气的出场氛围,奠定全诗基调,让读者对书楼满怀好奇与期待。“云是昔人藏书处,磊落万卷今生尘。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山猿悲啸谷泉响,野鸟嘐戛岩花春”这部分,先点明书楼曾是藏书胜地,往昔万卷罗列,尽显文化繁荣。如今却布满灰尘,今昔强烈对比,尽显时光流逝、世事无常,令人为文化衰落而惋惜。随后描绘清晨日出,红雾消散,书楼绮窗画阁在青气氤氲中尽显雅致神秘。山猿悲啸、谷泉潺潺与野鸟欢啼、岩花绽放交织,动静结合,生机中透着悲凉,强化诗人对兴衰的感怀。最后“借问主人今何在,被甲远戍长苦辛。先登搏战事斩级,区区何者为三坟。书生古亦有战阵,葛巾羽扇挥三军。古人不见悲世俗,回首苍山空白云”,诗人询问书楼主人去向,得知其远戍边疆,辛苦异常。在战争面前,珍贵书籍似也无足轻重,展现战争对文人生活的冲击。接着忆起书生古有参战,如儒将挥扇指挥,稍添希望。但结尾感慨如今不见古人,只剩苍山白云,以景结情,在空灵悠远中,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境遇的深沉思索,全诗情感也在此达到高潮,韵味悠长。
上一篇:宋·苏轼《留题仙都观》
下一篇:宋·苏轼《和穆父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