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dōng
mé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chū
dōng
mén
xún
dōng
chéng
yóu
chéng
mén
bào
guān
xiào
qiú
suǒ
qiú
jià
yán
xiě
yōu
shì
wàng
fǎn
qióng
nǎi
guī
xiū
xuán
zhī
bǎi
suì
hòu
lǎo
shuō
hóu
lái
xián
rén
shuí
yóu
bǎi
nián
huá
qiān
zǎi
guī
shān
qiū
shì
yáng
gōng
kěn
guò
西
zhōu

译文

每天我都走出东边的城门,信步在东城游玩。看那守门的士兵,笑我这是要做什么呢。我其实也没什么所求,只是驱车来排遣心中的烦忧。心情畅快时竟忘了返回,走到路的尽头才兴起归意。我料想百年之后,乡里的老人们还会谈论起这位旧日的官员。自古以来那些贤能通达的人,又有谁不是走这条路。即便曾百年居住在华美的房屋里,最终也不过千年后归入山丘。为何像羊祜那样的贤公子,却偏偏不肯经过西州。

逐句剖析

"日日出东门":每天我都走出东边的城门,

"步寻东城游":信步在东城游玩。

"城门抱关卒":看那守门的士兵,

"笑我此何求":笑我这是要做什么呢。

"我亦无所求":我其实也没什么所求,

"驾言写我忧":只是驱车来排遣心中的烦忧。

"意适忽忘返":心情畅快时竟忘了返回,

"路穷乃归休":走到路的尽头才兴起归意。

"悬知百岁后":我料想百年之后,

"父老说故侯":乡里的老人们还会谈论起这位旧日的官员。

"古来贤达人":自古以来那些贤能通达的人,

"此路谁不由":又有谁不是走这条路。

"百年寓华屋":即便曾百年居住在华美的房屋里,

"千载归山丘":最终也不过千年后归入山丘。

"何事羊公子":为何像羊祜那样的贤公子,

"不肯过西州":却偏偏不肯经过西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日日出东门》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记录了他每天从宋代黄州城东门出发,在东城一带漫步的日常活动:与守门卒对话,坦言“驾言写我忧”;因心境畅快忘记归途,直到无路可走才返回。后笔锋一转,由当下写到未来,预想百年后父老仍会谈论自己,又感慨古往今来贤能之人,最终都走向“华屋”变“山丘”的归宿。末句以“何事羊公子,不肯过西州”的疑问作结,暗含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从日常游踪切入,由景及情,由己及人,在平淡中透出对生命本质的哲思,体现了苏轼以小见大、含蓄深沉的写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期间(1080-1084年)创作的,诗里提到的“东门”指的是宋代黄州城东门的遗址。苏轼从这扇门出去前往东坡。根据考证,他每天都是从这扇门出发去东坡耕作,临皋亭、定惠院这些他生活过的地方也都在东门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通过描绘诗人谪居黄州期间每日从东门出游的日常场景,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人生无常的哲思,以及对功名虚幻的淡泊​​。

2. 分段赏析

“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城门抱关卒,笑我此何求”,以日常视角展开:诗人每日从东门出发,到东城散步。守城的士兵看到他,笑着问他“你这是在找什么呀?”简单的对话场景,既勾勒出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又通过守卒的疑问,侧面烘托出他看似“无目的”出游背后的微妙心绪,或许连旁观者都察觉到他的行为有些特别。“我亦无所求,驾言写我忧。意适忽忘返,路穷乃归休”转向内心剖白。诗人先回应守卒的疑问:“我其实也没想找什么”,但紧接着又说“驾车出来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这种“无求”与“写忧”的矛盾,恰恰真实展现了人内心的复杂:表面上是随意漫步,实则是借散步消解愁闷。而当他在漫步中感受到心情畅快时,竟忘了时间,直到走到路的尽头才想起返回。这种“忘返”的细节,生动刻画出诗人在自然中暂时获得心灵自由的模样。“悬知百岁后,父老说故侯。古来贤达人,此路谁不由”由当下转向对未来的想象:诗人预知自己百年之后,当地的父老仍会谈论起这位“故侯”(指自己)。接着他用“古来贤达人”的共同选择引发思考,古往今来的贤能之士,谁不是沿着这样的人生道路走过来的?这里的“此路”,既指日常的闲适生活,也暗含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百年寓华屋,千载归山丘。何事羊公子,不肯过西州”以对比深化主题:人的一生不过是在华美的屋子里暂居百年,最终都将归于山丘(死亡)。诗人反问“为何羊公子(可能指西晋羊祜),不肯经过西州(羊祜生前常登此,死后百姓为之立碑)”,表面是遗憾羊祜未能更洒脱地面对生死,实则是借古喻今,表达自己对生死的豁达:既然终将归于尘土,又何必为生前得失过于执着?

3. 作品点评

明代成化年间,岭南诗人林光写了和诗《和东坡日日出东门》。诗中“梅花已露萼,雪汁流未休”这两句,既呼应了苏轼原作的季节意象,又通过“万物春已动,吾心亦天游”展现了林光自己的艺术特点。这种不同时代的文学唱和,体现了苏轼的诗歌在明代文人群体中一直有着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祝英台近·挂轻帆》

下一篇:宋·苏轼《临城道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