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楼上":我站在黄楼上,
"欲作黄楼诗":想要写一首关于黄楼的诗。
"忽得故人书":忽然收到友人的书信,
"中有黄楼词":里面有一篇描写黄楼的词作。
"黄楼高十丈":黄楼高达十丈,
"下建五丈旗":楼下竖立着五丈高的旗帜。
# 五丈旗:杆高五丈的旗。
"楚山以为城":楚山仿佛是它的城墙,
"泗水以为池":泗水仿佛是它的护城河。
# 池:护城河。徐州以楚山为城郭,泗水为沟濠。
"我诗无杰句":我的诗中没有杰出的句子,
"万景骄莫随":无法描绘这万千景色的壮丽。
"夫子独何妙":友人的词作却如此精妙,
"雨雹散雷椎":像雨雹般震撼,如雷椎般有力。
# 雷椎:传说中雷公击雷之器,落地成石。此喻秦观赋字字千钧。
"雄辞杂今古":雄浑的文辞融合了古今的风采,
"中有屈宋姿":其中还有屈原、宋玉般的才情。
"南山多磬石":南山上有很多磬石,
# 磬石:据《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泗水中有一种石可作磬。泗水绕徐州城而过。
"清滑如流脂":清润光滑如同流动的油脂。
"朱蜡为摹刻":用朱蜡摹刻这些磬石,
"细妙分毫厘":细致入微,分毫不差。
"佳处未易识":黄楼与友人词作的妙处不易被察觉,
"当有来者知":但将来一定会有后人懂得欣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白描:如“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和“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黄楼的雄伟与周边景色的壮丽,不加雕饰却形象鲜明。比喻:诗中“中有屈宋姿”以屈原、宋玉的文采比喻太虚的赋作,突出了其作品的高妙与典雅。对比:苏轼在诗中谦虚地表示“我诗无杰句”,同时高度评价太虚的赋作“雄辞杂今古”,通过对比突出了太虚赋作的卓越与自己的谦逊。细节描写:如“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和“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南山磬石的清滑与摹刻的精妙,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两句点明创作缘起与场景。诗人立于黄楼之上,欲为纪念抗洪胜利的黄楼赋诗,既暗示黄楼作为徐州治水功绩的象征意义,又流露面对胜景却难觅佳句的创作焦虑。“欲作”二字暗含谦逊,与后文对苏辙的赞叹形成张力。“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以“忽得”转折,突显意外获赠的惊喜。书信传递的时空跨越感与“故人”的亲切感交织,既体现苏辙对兄长的敬重,又暗含文学交游的雅趣。双“黄楼”复沓强化建筑与文学的互文关系。“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以夸张数字构建空间意象。十丈高楼与五丈旌旗的夸张比例,既写实黄楼作为徐州地标的气势,又暗含对治水功绩的礼赞。数字对仗工整,赋予建筑雄浑的视觉冲击。“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采用互文手法拓展空间维度。楚山与泗水虚实相生,既实写徐州地理形胜,又暗含楚地文化底蕴。水意象呼应黄楼治水主题,形成自然与人文的互渗。“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以自谦反衬友人才情。“骄”字拟人化处理,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为骄矜之态,既显诗人面对胜景的谦卑,又暗含对苏辙突破常规的创作能力的惊叹。“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以奇崛比喻凸显文风。将苏辙文辞比作“雨雹雷椎”,既符合其《黄楼赋》中“雨雹散雷椎”的原文意象,又以自然伟力比拟文学感染力,展现苏辙雄奇奔放的创作特质。“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建立历史坐标系。“屈宋姿”既指苏辙赋作中的楚辞风韵,又暗含对其继承《离骚》怨刺精神的肯定。时空交错的评述凸显文学传承意识。“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转入刻石细节描写。“磬石”与“流脂”形成质感对比,既写刻石材料的天然美质,又暗喻文学创作需经提炼升华。通感手法使静态物象产生动态美感。“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聚焦工艺细节。“朱蜡”的色彩与“分毫厘”的精度,既展现宋代碑刻技艺,又隐喻文学创作需精益求精。微观视角与宏观文思形成互补。“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以哲理收束全篇。既表达对艺术真谛难明的认知,又暗含对后世知音的期许。开放性结尾使诗歌超越具体事件,升华为对文学传承的思考。
上一篇:宋·苏轼《真一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