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huáng
lóu
jiàn
zuò
shī
wéi
xiè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zài
huáng
lóu
shàng
zuò
huáng
lóu
shī
rén
shū
zhōng
yǒu
huáng
lóu
huáng
lóu
gāo
shí
zhàng
xià
jiàn
zhàng
chǔ
shān
wéi
chéng
shuǐ
wéi
chí
shī
jié
wàn
jǐng
jiāo
suí
miào
báo
sàn
léi
chuí
xióng
jīn
zhōng
yǒu
sòng
姿
nán
shān
duō
qìng
shí
qīng
huá
liú
zhī
zhū
wèi
miào
fēn
háo
jiā
chù
wèi
shí
dāng
yǒu
lái
zhě
zhī

译文

我站在黄楼上,想要写一首关于黄楼的诗。忽然收到友人的书信,里面有一篇描写黄楼的词作。黄楼高达十丈,楼下竖立着五丈高的旗帜。楚山仿佛是它的城墙,泗水仿佛是它的护城河。我的诗中没有杰出的句子,无法描绘这万千景色的壮丽。友人的词作却如此精妙,像雨雹般震撼,如雷椎般有力。雄浑的文辞融合了古今的风采,其中还有屈原、宋玉般的才情。南山上有很多磬石,清润光滑如同流动的油脂。用朱蜡摹刻这些磬石,细致入微,分毫不差。黄楼与友人词作的妙处不易被察觉,但将来一定会有后人懂得欣赏。

逐句剖析

"我在黄楼上":我站在黄楼上,

"欲作黄楼诗":想要写一首关于黄楼的诗。

"忽得故人书":忽然收到友人的书信,

"中有黄楼词":里面有一篇描写黄楼的词作。

"黄楼高十丈":黄楼高达十丈,

"下建五丈旗":楼下竖立着五丈高的旗帜。

# 五丈旗:杆高五丈的旗。

"楚山以为城":楚山仿佛是它的城墙,

"泗水以为池":泗水仿佛是它的护城河。

# 池:护城河。徐州以楚山为城郭,泗水为沟濠。

"我诗无杰句":我的诗中没有杰出的句子,

"万景骄莫随":无法描绘这万千景色的壮丽。

"夫子独何妙":友人的词作却如此精妙,

"雨雹散雷椎":像雨雹般震撼,如雷椎般有力。

# 雷椎:传说中雷公击雷之器,落地成石。此喻秦观赋字字千钧。

"雄辞杂今古":雄浑的文辞融合了古今的风采,

"中有屈宋姿":其中还有屈原、宋玉般的才情。

"南山多磬石":南山上有很多磬石,

# 磬石:据《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泗水中有一种石可作磬。泗水绕徐州城而过。

"清滑如流脂":清润光滑如同流动的油脂。

"朱蜡为摹刻":用朱蜡摹刻这些磬石,

"细妙分毫厘":细致入微,分毫不差。

"佳处未易识":黄楼与友人词作的妙处不易被察觉,

"当有来者知":但将来一定会有后人懂得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以黄楼为主题,描绘了黄楼的雄伟景色,并表达了对友人太虚赠赋的感激与赞美之情。诗中,“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展现了黄楼的气势恢宏,“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则通过山水意象烘托了黄楼的壮丽。苏轼在诗中谦虚地表示“我诗无杰句”,同时高度评价太虚的赋作“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体现了文人间的惺惺相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作于元丰元年(1078)九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如“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和“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黄楼的雄伟与周边景色的壮丽,不加雕饰却形象鲜明。比喻:诗中“中有屈宋姿”以屈原、宋玉的文采比喻太虚的赋作,突出了其作品的高妙与典雅。对比:苏轼在诗中谦虚地表示“我诗无杰句”,同时高度评价太虚的赋作“雄辞杂今古”,通过对比突出了太虚赋作的卓越与自己的谦逊。细节描写:如“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和“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南山磬石的清滑与摹刻的精妙,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两句点明创作缘起与场景。诗人立于黄楼之上,欲为纪念抗洪胜利的黄楼赋诗,既暗示黄楼作为徐州治水功绩的象征意义,又流露面对胜景却难觅佳句的创作焦虑。“欲作”二字暗含谦逊,与后文对苏辙的赞叹形成张力。“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以“忽得”转折,突显意外获赠的惊喜。书信传递的时空跨越感与“故人”的亲切感交织,既体现苏辙对兄长的敬重,又暗含文学交游的雅趣。双“黄楼”复沓强化建筑与文学的互文关系。“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以夸张数字构建空间意象。十丈高楼与五丈旌旗的夸张比例,既写实黄楼作为徐州地标的气势,又暗含对治水功绩的礼赞。数字对仗工整,赋予建筑雄浑的视觉冲击。“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采用互文手法拓展空间维度。楚山与泗水虚实相生,既实写徐州地理形胜,又暗含楚地文化底蕴。水意象呼应黄楼治水主题,形成自然与人文的互渗。“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以自谦反衬友人才情。“骄”字拟人化处理,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为骄矜之态,既显诗人面对胜景的谦卑,又暗含对苏辙突破常规的创作能力的惊叹。“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以奇崛比喻凸显文风。将苏辙文辞比作“雨雹雷椎”,既符合其《黄楼赋》中“雨雹散雷椎”的原文意象,又以自然伟力比拟文学感染力,展现苏辙雄奇奔放的创作特质。“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建立历史坐标系。“屈宋姿”既指苏辙赋作中的楚辞风韵,又暗含对其继承《离骚》怨刺精神的肯定。时空交错的评述凸显文学传承意识。“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转入刻石细节描写。“磬石”与“流脂”形成质感对比,既写刻石材料的天然美质,又暗喻文学创作需经提炼升华。通感手法使静态物象产生动态美感。“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聚焦工艺细节。“朱蜡”的色彩与“分毫厘”的精度,既展现宋代碑刻技艺,又隐喻文学创作需精益求精。微观视角与宏观文思形成互补。“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以哲理收束全篇。既表达对艺术真谛难明的认知,又暗含对后世知音的期许。开放性结尾使诗歌超越具体事件,升华为对文学传承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真一酒歌》

下一篇:宋·苏轼《阮郎归·一年三度过苏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