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上一铃独自语":塔上的一个铃铛在自言自语,
# 塔上一铃独自语:《晋书·佛图澄传》:“(石)勒死之年,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澄谓众曰:‘铃音云: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既而勒果死。”此处化用其事。
"明日颠风当断渡":明天有狂风不能渡过江南去。
# 颠风:狂风。杜甫《逼侧行赠毕曜》诗:“晓来急雨春风颠。”
"朝来白浪打苍崖":早晨风吹白浪拍击着青色山崖,
"倒射轩窗作飞雨":又从山崖倒射船窗化作点点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高大宽阔的楼船不敢航行,
# 万斛:形容船容量极大。古时一斛十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龙骧:晋龙骧将军王濬受命伐吴,造大船,一船可容二千余人,后因以龙骧称大船。
"渔舟一叶从掀舞":一叶小小的渔舟却任随风浪翻舞。
# 掀舞:翻腾。,渔舟:一作“鱼艇”。
"细思城市有底忙":细思量奔往湖州又有何事可忙,
# 底:什么。,城市:指前往湖州城。
"却笑蛟龙为谁怒":倒暗笑蛟龙掀起怒涛为了什么缘故。
"无事久留童仆怪":无事久留童仆就会责怪,
# 怪:责怪。
"此风聊得妻孥许":这场大风使妻儿同意我在此地暂住。
# 妻孥:妻子儿女。,此风:一作“有风”。
"潜山道人独何事":潜山道人独自在做些什么,
# 潜山道人:即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唱和。苏轼赴湖州任途中,过高邮时与他相会,并与之同行。
"半夜不眠听粥鼓":半夜不睡静静地倾听寺中的木鱼梆鼓。
# 粥鼓:即粥鱼,僧寺于黎明击木招呼众僧食粥,木像鱼形,故称粥鱼。此处泛指木鱼。,半夜:一作“夜半”。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中描绘了金山一带大风起时的壮观景象,如白浪拍崖、船只在风浪中不同的状态等,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自己随缘自适的心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文学风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赋予塔铃以人的“言语”能力,仿佛塔铃在独自诉说着明天会有狂风,渡口将会断绝,生动形象地营造出一种神秘且预示着风雨将至的氛围。对比:“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将庞大坚固的“龙骧万斛”大船面对大风浪时的畏惧、不敢前行,与渺小的“渔舟一叶”在风浪中任意掀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风浪的巨大威力,同时也表现出渔舟的勇敢无畏,使诗歌更具张力。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这样狂风巨浪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也为后文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做了铺垫。以景结情:“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以描写潜山道人半夜不眠听粥鼓的情景结尾,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心境,使诗歌的韵味更加悠长。
3. 分段赏析
《大风留金山两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着重描绘“大风”的景象与态势。诗的开篇一二句,巧妙借用佛图澄的典故,暗示着大风即将来临的征兆。佛图澄常常借助铃语来判断吉凶祸福,而苏轼在此处则借塔铃的“言语”来预示大风将至。第二句所呈现的便是塔铃“所说”的内容。所谓“颠风”,指的就是狂风,杜甫在《逼侧行赠毕曜》中便有“晓来急雨春风颠”这样的描述。从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着力刻画风势。“朝来”一词与前文的“明日”相互呼应,生动地表明了塔铃的预言已然应验,使得整首诗的行文逻辑紧密相连。风本身是无形的,诗人便巧妙地借助波浪来展现风的强大力量:白色的浪花猛烈地撞击着青苍的山崖,而后又从山崖处反向喷射到船上的轩窗,恰似雨点般纷纷洒落。“打”“射”“飞”这三个动词的运用极为精妙,将无形的风描绘得有声有色、有形可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轩窗”一词的出现,自然地引出了船这一意象,而第五、六句则通过对船的细致描写,进一步凸显风势的猛烈。庞大的船只因畏惧风浪而不敢前行,而小小的渔舟却在风浪中随波掀舞,一大一小的鲜明对比,将风浪的险恶程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后六句的笔墨则转向了对人的描写,叙述了诗人一行因为风浪过于凶猛,不得不被迫在金山停留两日的经历。第七、八句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态度:“即便匆忙赶到湖州,也没有特别要紧的事务,在这金山停留些许时日,也别有一番滋味,那蛟龙掀起的汹涌怒涛,又怎能让我屈服。”这无疑展现出一种豁达洒脱、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第九、十句描述了诗人妻室儿女以及童仆的态度。他们内心期望能够尽快抵达湖州,倘若无缘无故地长时间停留,必然会心生不满与责怪。然而此次是因大风天气而被迫滞留,他们也只能接受,无话可说。诗的最后两句,着重刻画了潜山道人的态度。苏轼此次从徐州前往湖州赴任,先是前往南都(商丘)探望了弟弟苏辙,而后才继续南下。据苏轼在《跋秦太虚题名记》中记载:“至高邮,见太虚(秦观)、参寥,遂载与俱。”由此可知,当时参寥也在船上。诗的最后两句描绘出这样的画面:尽管狂风巨浪不断拍打着船舱,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但参寥却不为所动,正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金山寺传来的木鱼声。这一情景深刻地反映出僧人面对风浪时镇定自若、不为外界所扰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大风留金山两日》前半部分专注于景色的描绘,笔触细腻且生动,将景象展现得绘声绘色。后半部分对人物的刻画,则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意趣。苏轼曾在《泗州僧伽塔》中写下“得行固愿留不恶”,而在这首诗中,他同样将这种豁达洒脱、随遇而安的心境展露无遗。他既不执着于行程的顺利,也不畏惧风浪的阻挡,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姿态,坦然接受因大风而滞留金山的意外,尽显其随缘自适、不为风浪所扰的旷达神情。
# 东坡微意特奇,如曰:“见说骑鲸游汗漫,亦曾扪虱话辛酸。”······又曰:“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纵掀舞。”以鲸为虱对,以龙骧为渔舟对,大小气焰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谓之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者,此类是也。
宋惠洪《冷斋夜话》
# 轩窗飞雨,写风浪之景,真能状丹青所不能状。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
# 金山阻风中,有景有人在。
清纪昀《纪评苏诗》
上一篇:宋·苏轼《失题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