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自观犹可厌":像我这样自我审视连自己都觉得讨厌,
"非君谁复肯相寻":若不是您还有谁会愿意来寻访我。
"图书跌宕悲年老":面对杂乱的书籍悲叹自己年华老去,
"灯火青荧语夜深":在闪烁的青色灯光下交谈直到深夜。
"早岁便怀齐物志":早年就怀有齐同万物的志向,
"微官敢有济时心":身为小官怎敢抱有匡时济世之心。
"南行千里成何事":向南远行千里究竟做成了什么事,
"一听秋涛万鼓音":只听到秋天的涛声如同万鼓齐鸣。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属于表达方式。诗人开篇“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直接表明自己对自身的不满,以及对友人来访的珍惜,毫不掩饰地抒发内心的感慨,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的情绪。对比:表现手法之一。颈联“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与如今仅担任微官的现实处境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强化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失落之情。借景抒情:属于表达方式。颔联“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借深夜昏暗的灯火、杂乱的书籍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悲伤;尾联“南行千里成何事,一听秋涛万鼓音”,借秋涛如万鼓齐鸣之景,表达自己南行一事无成的失意与内心的波澜,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对偶:修辞手法。全诗多联运用对偶,如颔联“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图书跌宕”对“灯火青荧”,“悲年老”对“语夜深”,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与表现力。
2. 分段赏析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二)》首联“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从内容主题上看,诗人以一种自我调侃的语气,表达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认为自己都觉得自己有些可厌,若非友人柳子玉,大概无人会来寻访,凸显出对友人情谊的珍视。从语言风格上,用词质朴自然,直抒胸臆,将内心的感慨直白地表达出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颔联“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描绘了一幅深夜场景。形象上,展现出诗人在昏暗的灯火下,翻看书籍,与友人长谈的画面。表达技巧上,“跌宕”一词生动地写出书籍摆放的杂乱,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青荧”则细腻地描绘出灯火微弱的状态,营造出静谧深沉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悲叹之情。颈联“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在内容主题方面,回顾了自己早年就怀有远大的志向,想要实现齐物济世的抱负,但如今只做着低微的官职,理想难以实现,无奈与失落之情溢于言表。从表达技巧看,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早年的壮志与如今的现实处境相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尾联“南行千里成何事,一听秋涛万鼓音”,从形象上,描绘了诗人南行千里却一事无成,在听到如万鼓齐鸣般的秋涛声时,心中感慨万千的情景。表达技巧上,以景结情,秋涛的宏大之声,既象征着外界的动荡与喧嚣,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进一步深化了其壮志未酬的失意之感。
上一篇:宋·苏轼《定风波》
下一篇:宋·苏轼《失题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