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相对花谁栽":两株山茶花相对盛放,不知是谁亲手栽种?
# 花:一作“本”“阿”。
"细雨无人我独来":细雨濛濛无人相伴,我独自踏着清冷前来。
"说似与君君不会":想要向你描述这番景致,你却未必能领会其中深意。
# 会:一作见。
"烂红如火雪中开":那鲜艳的红花似烈焰熊熊,傲然绽放在皑皑白雪之中。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借山茶花在雪中盛放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仍炽烈绽放、孤高自守的精神品格。全诗通过"细雨无人我独来"的孤独意境与"烂红如火雪中开"的绚烂画面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了对山茶傲雪绽放的惊艳赞叹,又以花自喻,暗含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依然保持的坚韧生命力和超然脱俗的胸襟。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细雨无人我独来”的孤寂清冷,与尾联“烂红如火雪中开”的浓烈绚烂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反差,凸显山茶于严寒中迸发的生命力。托物言志:“烂红如火雪中开”以山茶“雪中开”的傲然之姿,隐喻诗人虽遭贬谪却坚守高洁、不堕风骨的精神境界。虚实相生:前两句实写诗人独行寻花的场景,后两句虚化对话(“说似与君”),将眼前的实景升华为对理想人格的寄寓。比喻:“烂红如火雪中开”以火焰比喻山茶红艳灼目的色彩,强化其冲破冰雪的炽烈美感。拟人:“说似与君君不会”赋予山茶人格化特征,仿佛花能解语,暗含知音难觅的孤独。设问:“山茶相对花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开篇“花谁栽”以问句引发遐想,不答而转写“我独来”,留下时空纵深,暗示山茶超脱尘俗的天然灵性。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以疑问起笔,诗人面对寺中盛放的山茶花,发出“是谁栽种”的感慨。山茶花“相对”而开,或指两株花树相映成趣,暗含对自然造化与栽花人的赞美,亦隐现诗人独赏时的孤寂心境。开篇一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又为后文“独来”的意境铺垫。诗中“阿谁栽”的“阿”字,或为虚词无实义,或指代地名“阿”(一说为方言语气词),更添含蓄韵味。第二句点明诗人赏花的环境与心境:细雨蒙蒙中,无人相伴,唯诗人独行于梵行寺内。细雨营造出空寂幽冷的氛围,与山茶的热烈绽放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对山茶之美的执着追寻。“独来”二字既写实景,亦暗含诗人超脱世俗、孤芳自赏的文人风骨。第三句诗人试图向他人描述山茶之美,却感叹“君不会”,暗含知音难觅的遗憾。此句或为自嘲——纵使极力形容,他人亦难体会此情此景;亦可解读为对山茶精神的推崇:其傲雪之姿非俗世所能共赏。诗句中“君”既可指友人,亦可泛指世人,赋予诗意多重解读空间。第四句以极富张力的比喻收束全诗:“烂红”如火焰般炽烈,与“雪中”的晶莹寒冷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既突显山茶花的艳丽夺目,又赞颂其凌寒盛放的坚韧品格。此句将全诗推向高潮,以色彩与温度的冲突塑造出震撼的画面感,成为苏轼咏物诗中的经典意象。
上一篇:宋·苏轼《题姜秀郎几间》
下一篇:宋·苏轼《阎立本职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