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qīng
qún
gǎo
mèi
qián
liǎng
shuāng
chuān
穿
zhā
shā
bìn
chuān
穿
níng
péng
zhàng
qián
zǒu
fēng
lǎo
gōng
zhuāng
chuán
zhì
jīn
mín
bēi
zhǔ
tiáo
yáng
liǔ
chū
fēi
zhào
huà
méi
féng
láng
qiáo
guī
xiāng
mèi
xìn
jiāng
yǒu

译文

黑的裙、白的衫,于潜的农妇,双脚白皙如霜,赤露不穿鞋子。高耸膨松的头发被银栉绾住,犹如丝穿过织梭,银栉遮住了前额,在风雨之中毫不介意地来去。这种发饰源自越王时的宫妆,代代相传,遗民们至今还怀念着吴越国主。苕溪边的杨柳刚吐扬出柳絮,她们照着溪水画眉打扮,然后渡过溪去。碰上丈夫打柴归向他显示美色,不相信齐鲁的姜、姬两家贵族有什么美女!

逐句剖析

"青裙缟袂于潜女":黑的裙、白的衫,于潜的农妇,

# 缟袂:白色衣服。缟:白色丝绸。袂:衣袖。

"两足如霜不穿屦":双脚白皙如霜,赤露不穿鞋子。

# 屦:鞋。

"觰沙鬓发丝穿柠":高耸膨松的头发被银栉绾住,犹如丝穿过织梭,

# 柠:应作“杼”。织布机上穿纬线的筘。丝穿柠,形容发上插着大银栉(即蓬沓),有如黑丝穿过柠(杼)。,觰沙:伸张,张开。韩愈《月蚀》诗:“赤鸟司南方,尾秃翅沙。这里借来形容鬓发翘起。觰沙:沙鬓。

"蓬沓障前走风雨":银栉遮住了前额,在风雨之中毫不介意地来去。

"老濞宫妆传父祖":这种发饰源自越王时的宫妆,代代相传,

# 老濞:这里借指五代的吴越王钱氏。濞(bì):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这句是说,于潜女鬓发的装饰还是吴越时代的宫妆,从她的祖宗一代代传下来,至今未变。

"至今遗民悲故主":遗民们至今还怀念着吴越国主。

# 故主:指吴越王。

"苕溪杨柳初飞絮":苕溪边的杨柳刚吐扬出柳絮,

# 苕溪:源出浙江天目山,分东苕西溪二源,合流后入太湖。

"照溪画眉渡溪去":她们照着溪水画眉打扮,然后渡过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碰上丈夫打柴归向他显示美色,

"不信姬、姜有齐、鲁":不相信齐鲁的姜、姬两家贵族有什么美女!

# 姬、姜有齐、鲁:姬、姜、齐、鲁:周初,太公姜尚封于齐;周公姬旦的几子伯禽封于鲁;姜氏、姬氏是齐、鲁的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于潜女》为北宋苏轼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中前八句描绘了于潜山村少女融合天生丽质与古风浓厚衣妆的美,展现其质朴无邪性格,烘托出她们大胆淳真、热烈奔放的青春情感。末两句则勾勒了山村青年男子和妙龄女儿的爱情生活,无忧无虑且自得其乐。全诗清新健道,句句押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时诗人巡视于潜,多见衣饰朴素兼有古风的山乡村男女,民风纯朴,人们性格质朴无邪,苏轼对这样的生活心生羡慕,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于潜女》是一首苏轼赞美女子的七言古诗。记录了苏轼巡视浙江于潜(今属杭州临安区)时对当地山村女子的观察与感悟。全诗通过细腻的物象描写与情感表达,塑造了充满自然美与生命力的乡村女性形象,并寄寓了作者对质朴生活的审美理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所塑造的纯朴可爱的农家少女形象和雍容华丽的贵族妇女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观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赞美,也使于潜女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情景交融:“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诗中描绘了苕溪边的杨柳、飞絮等自然景象,以及于潜女在这些景象中劳作、梳妆的情景。这种自然景象与人物形象的紧密结合,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画面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于潜女的生活环境和情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裙缟袂于潜女”“青裙缟袂”写出了她们衣着的朴素,青色的裙子,白色的衣袖,展现出一种淡雅的乡村女子装扮。“两足如霜不穿屦”则具体描写了她们的脚部,不穿鞋子,显得质朴而自然,也暗示了她们生活的艰苦和劳作的艰辛。“觰沙鬓发丝穿柠”刻画了她们的发型,鬓发蓬松,用柠条穿过头发来固定,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蓬沓障前走风雨”写她们头戴蓬沓这种头饰,在风雨中前行,表现出于潜女子的勤劳和坚韧,不畏风雨,在艰苦的环境中劳作生活。“老濞宫妆传父祖”一句,“老濞”指吴王刘濞,这里是说于潜女子的妆扮是从父祖那里传承下来的,带有古代吴越地区的遗风。暗示了当地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传承性。“至今遗民悲故主”则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过去朝代或君主的怀念之情。尽管历经岁月变迁,但这种情感依然在民间延续,体现了百姓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故土、故主的深厚情感。“苕溪杨柳初飞絮”描绘了苕溪畔的春日景色,杨柳依依,杨花开始飘飞,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时节。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色为全诗增添了浪漫的氛围。“照溪画眉渡溪去”写于潜女子来到溪边,以溪水为镜画眉,然后渡过溪水。这一描写展现了女子爱美的天性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画眉”也暗示了女子可能是要去见自己心仪的人,为下文与情郎相遇的情节做了铺垫。“逢郎樵归相媚妩”描绘了女子与打柴归来的情郎相遇时的情景,两人相互亲昵、含情脉脉。“媚妩”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甜蜜和深情。“不信姬姜有齐鲁”则是说,在于潜女子和她情郎眼中,即使是齐鲁之地那些出身高贵、容貌美丽的女子,也比不上他们眼中彼此的美好。这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这对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对彼此的欣赏和珍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质朴纯真爱情的赞美。

4. 作品点评

诗中刻画于潜少女天生丽质,衣妆古风浓厚,二者融合尽显其美,展现少女质朴无邪性格,烘托她们大胆淳真、热烈奔放的青春情感。诗中农家少女纯朴可爱,与雍容华丽的贵族妇女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作者审美观,赞美乡村田园生活。全诗清新健道且句句押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绝句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临江仙·以为异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