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shān
lín
zhǎng
lǎ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jūn
jiē
bǐng
sān
wàn
qiān
diàn
wǎng
róng
jié
huàn
yuán
yǒu
shēn
shēn
píng
shēng
xiào
luó
shí
shén
zhòu
zhēn
làng
chū

译文

我和你都是丙子年出生,算来各自已度过约三万个日夜。即便每日诵念千首佛偈,时间仍如闪电般转瞬即逝,追问生死已无意义。身体是苦难的根源,若能达到“无我”之境,痛苦自然消解。我一生嘲笑鸠摩罗什病危时念咒求生,执着于外物终究虚妄。

逐句剖析

"与君皆丙子":我和你都是丙子年出生,

"各已三万日":算来各自已度过约三万个日夜。

"一日一千偈":即便每日诵念千首佛偈,

"电往那容诘":时间仍如闪电般转瞬即逝,追问生死已无意义。

"大患缘有身":身体是苦难的根源,

"无身则无疾":若能达到“无我”之境,痛苦自然消解。

"平生笑罗什":我一生嘲笑鸠摩罗什病危时念咒求生,

# 罗什:即鸠摩罗什(343-413年)其病重垂危时,天竺僧诵咒禳解。结果毫无效验。

"神咒真浪出":执着于外物终究虚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径山琳长老》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绝笔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全诗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生死以及佛教禅理的深刻思考与豁达态度。他认为人生的大患在于有身体,有身体就会有疾病等诸多烦恼,体现出对生命苦难根源的认知。同时,以鸠摩罗什临终念神咒却未能延续生命的典故,表达出对生死自然规律的尊重,认为不必刻意去违背和抗拒生死,应保持一种了无挂碍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答径山琳长老》创作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琳长老”即维琳,二人同年出生,交谊深厚。当时苏轼在常州病危,他的方外朋友径山维琳前来探望。维琳以偈语问疾,苏轼强打精神坐起,写下此诗作为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人借“罗什”的典故抒情表意。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他临终时念神咒这一行为,在苏轼看来是“浪出”,是白费力气。苏轼借用这个典故,并非是对罗什的贬低,而是以之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寄托于典故之中,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自己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点明他与径山琳长老都是丙子年出生,如今都已活了大约三万多天。以出生年份和大致的生存天数起笔,用平实的语言感慨时光易逝,生命有限,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历经沧桑、感慨万千的基调。颔联,诗人说即使一天能写出一千句偈语,然而时光如闪电般迅速消逝,这些偈语也很快被遗忘,不容人细细追问。这里“一日一千偈”有夸张的成分,凸显出诗人才思敏捷,而“电往”则生动地比喻时间流逝之快,如同闪电转瞬即逝,让人来不及捕捉,进一步强化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无奈。颈联和尾联,是这首诗的核心所在。“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化用了《老子》中“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之语,同时蕴含佛家“色即是空”的观念,诗人认为人之所以有诸多忧患和疾病,皆是因为有肉身的存在,肉身带来了欲望和种种烦恼,若没有肉身,也就没有了这些痛苦,表达了他对生老病死的深刻认识以及一种超脱的心境。“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罗什即鸠摩罗什,是著名的佛教译经家,他临终时诵念神咒想延续生命却未能成功,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不应该执着于通过一些不自然的方式来延续生命,而应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坦然面对生死,这也体现出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和对生命的独特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送刘寺丞赴余姚》

下一篇:宋·苏轼《夜行观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