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jiāng
huì
shū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rén
lǎo
jiā
zài
lóng
mián
wèi
jīng
jiǔ
chuán
huí
tài
bái
zhì
hòu
yuān
míng
xìng
dēng
xiān
guō
tóng
zuò
xiào
chéng
xiǎo
lóu
kàn
yuè
shàng
yǐn
dào
shēn
héng
zhōng
jiāng
nán
àn
guī
lái
mèng
jīng
yún
shì
shì
gǎi
yuè
xīn
míng
qīng
pén
luò
shī
réng
fān
shuǐ
chéng
èr
jiāng
zhēng
sòng
miǎo
kàn
qiáo
héng

译文

人已老去,故乡何在?隐居龙眠山,任凭风雨不惊。乘酒船仿效李白豪饮归去,孩童如待陶渊明般候我归来。幸与友人如仙人郭泰共游,相倚长啸自成高致。在小楼静待明月高悬,痛饮至参星横斜的深夜。江南岸的钟鼓声传来,归来恍如梦境,令人心惊。世事如浮云般变幻,唯此心如孤月般澄明。暴雨倾盆而下,诗思却如翻涌的流水般自然而成。章、贡二江似争相送别,从树梢望见江桥横卧。

逐句剖析

"人老家何在":人已老去,故乡何在?

"龙眠雨未惊":隐居龙眠山,任凭风雨不惊。

"酒船回太白":乘酒船仿效李白豪饮归去,

"稚子候渊明":孩童如待陶渊明般候我归来。

"幸与登仙郭":幸与友人如仙人郭泰共游,

"同依坐啸成":相倚长啸自成高致。

"小楼看月上":在小楼静待明月高悬,

"剧饮到参横":痛饮至参星横斜的深夜。

# 参横:参星已落,形容夜深。

"钟鼓江南岸":江南岸的钟鼓声传来,

"归来梦自惊":归来恍如梦境,令人心惊。

"浮云世事改":世事如浮云般变幻,

# 浮云世事改:谓世事犹如浮云般变幻莫测。浮云:比喻时事变幻无定。

"孤月此心明":唯此心如孤月般澄明。

# 孤月此心明:自己心志却始终如朗月般光明磊落。

"雨已倾盆落":暴雨倾盆而下,

"诗仍翻水成":诗思却如翻涌的流水般自然而成。

# 翻水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

"二江争送客":章、贡二江似争相送别,

# 客:作者自指。这里还暗用《南史·谢朓传》:“江祐及弟江汜、刘沨、刘宴俱候朓,朓谓祐曰:‘可谓带二江之双流。’”,二江:章水与贡水,在虔州汇合,即为赣江。这里一语双关。一是指章、贡二水汇合于虔州,雨落则水涨,仿佛争相送客。一是指江公著兄弟二人送客于江上。

"木杪看桥横":从树梢望见江桥横卧。

# 木杪:木末,树端。树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江晦叔二首》是宋代苏轼创作的组诗,作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自海南贬所北归至虔州(今赣州),与知州江晦叔(江公著)及其弟重逢,诗中抒写宴饮之乐与超脱心境,如“小楼看月上,剧饮到参横”展现豁达;而“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则暗喻历经政治风波后心志的澄明。以典故(李白、陶渊明)喻己,以自然意象(孤月、二江)寄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中首联奠定氛围,颔联颈联借景与事深化情感,尾联余味悠长。作品气韵清雄,蕴含深厚,逼近老杜风格,展现出东坡坚贞卓绝、洒然自信的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次韵江晦叔二首》是北宋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二月所作的组诗。时苏轼自海南贬所北归,途经虔州(今江西赣州),旧友江晦叔(江公著)时任虔州知州,其弟江公望亦在场,二人设宴款待苏轼,旧友重逢,苏轼心情大好,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次韵江晦叔二首》是一组五言律诗,是赠答诗,是苏轼与旧友江晦叔重逢后的唱和之作。此组诗围绕着苏轼与江晦叔的情谊,以及苏轼彼时的心境与人生感悟展开,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通过对自身心境的袒露,展现出苏轼在复杂人生境遇中坚守初心、洒脱自信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在“人老家何在,龙眠雨未惊”中,以“龙眠雨”这样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虽然人已年老、不知家在何处,但心境如这未被惊扰的雨一样。“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诗人用“浮云”象征变幻不定的时事,以“孤月”自比,借景抒情,表明自己尽管身处世事变幻之中,但内心像孤月一样明亮澄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和信念。用典:“酒船回太白,稚子候渊明”一句中,“太白”指李白,这里借李白好酒、爱乘酒船的形象,暗示自己与友人相聚时的畅快饮酒,有李白般的豪放洒脱。同时,以“渊明”自比,用陶渊明的典故,把自己想象成像陶渊明一样,有稚子等候自己归家,体现出一种归隐田园般的闲适心境,表达了对陶渊明那种悠然生活的向往。对比:“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中,“浮云”的变幻与“孤月”的明亮稳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不受外界时事变迁的影响,衬托出诗人在复杂多变的世事中坚守自我的形象。情景交融:“小楼看月上,剧饮到参横”,诗人描绘了在小楼上看着月亮升起,与友人尽情畅饮直到参星横斜的场景,将眼前之景与和友人相聚畅饮的喜悦之情完美融合,通过这一情景,既表现出与友人相聚的欢乐,又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雨势倾盆而下是景,而诗人诗思如泉涌,作诗如翻水般顺畅是情,将自然之景与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才情相结合,情景交融,体现出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创作状态和心境。动静结合:在“人老家何在,龙眠雨未惊”中,“人老”“龙眠”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描述,而“雨未惊”中的雨又是动态的,动静相衬,使诗句既有静谧之感,又有灵动之美,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二江争送”是动态的场景,江水流动,仿佛在争相为诗人送行;“木杪看桥横”则是静态的画面,从树梢上望去,桥横在那里,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画面,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下一篇:宋·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二首》

猜你喜欢